來源:臺灣網(wǎng)
2018年02月13日 07:05:00A
前幾天,“和七大姑八大姨戰(zhàn)場交鋒”登上了微博熱搜,一件印滿“別問成績了吧”“工資保密”“沒有對象”等字樣的衣服成功吸引眾人眼球。每年一到這個“?!北惶峒?,我們就知道——春節(jié)快到了。
前幾天,臺灣某人力銀行公佈的一份調(diào)查顯示,有高達76%的島內(nèi)上班族視過年為畏途,而壓力主要來自紅包、被追問工作和收入的情況、被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及被追問感情現(xiàn)狀等。
原來,身處兩岸的我們,竟然連過年需要應對的問題都一樣“扎心”!但蕭蕭卻要説:即使是這種焦慮感,它本身也是一種濃到化不開的“年味”??!過年了,就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地品一品,那些過年的味道,都藏在了哪。
回家的路,是年味兒。
大陸有春運,臺灣也有。雖然我們返鄉(xiāng)的方式越來越舒適、越來越快捷,但那離家越來越近的距離,那一步步邁向親人的步伐,隨著對團圓越來越濃的渴望,總能讓我們對春運充滿了五味雜陳的百感交集。
今年,由於臺當局不核準東航、廈航春節(jié)加班機,令臺胞們原本順暢的返鄉(xiāng)之路變得艱難。有的臺商無奈經(jīng)第三地轉機,多耗掉一天的時間;有的臺生因買不到機票,逼不得已買商務艙,平白多了很多花費;還有的臺胞乾脆把家人接來大陸團圓。而大陸當然不會無視臺胞的“人在囧途”,有關省市的舉措充滿溫情,許多感人的小故事,蕭蕭就不一一列舉。總之就是“兩岸一家親”,在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春節(jié)裏,咱中國人的人情味兒、親情味兒,全在這裡了。
擁擠的春運,波折不斷的春運,但只要是離家越來越近,離團圓越來越近,年味兒也就越來越濃。
年夜飯裏,是年味兒。
如今,我們擁有一桌年夜飯的方式太多太多,你可以自己親手做,可以去飯店訂,可以買來半成品簡單加工,甚至,你還可以雇一個私廚回家,讓他做給你吃等,當然,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跟你的家人終於團聚了。年夜飯,就是一年裏我們對於團圓這個神聖時刻最高規(guī)格的慶祝。
所以,不管過年時你吃了多少頓飯,最講究的永遠都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年夜飯。記得前兩天看到臺灣小玉山青年科技交流團19名臺灣青年在離京前留言説“我們認為大陸很‘浪漫’,因為它就像一片沃土,堅持灌溉下去,你的夢想就會開花結果”,而我想説的是,當臺灣的小夥伴們吃過北京的年夜飯,一定會在感慨裏再加上一條:大陸的年夜飯也很“浪漫”!
畢竟,“吃”于咱們中國人,早已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成為一種文化。就拿北京來説,除夕晚上來一桌“四季發(fā)財”年夜飯,吃個“四四見底”,預祝新年“四平八穩(wěn)”,聽起來就透著那麼一股浪漫的味道。還有很多年三十飯桌上的常見菜,也都有著美好的寓意,紅燒肉象徵“紅紅火火”,老醋花生寄寓“生生不息”,發(fā)糕就是“恭喜發(fā)財”,年糕就是“年年高升”,拔絲蘋果是要你“平平安安、甜甜蜜蜜”,就連豆腐炒雞蛋都有著“多福多金”的祝福……還有我們每個中國人過年都要吃的餃子,更是有著“團圓發(fā)財”的美好意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過年回味,不同的人對過年有不同的期待。説了這麼多,過年的味道其實就是家的味道,就是團圓的味道。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越長大,越忙碌,越是懷念過去的味道,同時也更期待新的味道。所以,回家吧,呆在家人身邊,讓過年的味道,讓團圓的味道,讓那種溫暖、踏實的感覺,濃一些,再濃一些。(馬蕭蕭)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