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是“悲天憫人的慈善家”嗎
據臺灣《聯合報》消息,民進黨當局執(zhí)政近三年,蔡英文民調不滿意度始終高於滿意度。對此,臺灣地區(qū)副領導人陳建仁在接受採訪時説,民調的事蔡英文當然了解,但她作為領導人有很多事考慮?!拔覀冏龅眠@麼好,為何大家不了解?”此外,陳建仁還對蔡英文大加吹捧,説她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思想家”、“堅持理想的行動家”和“悲天憫人的慈善家”。也就是説,陳建仁認為,蔡英文是一個哀嘆時事的艱難,憐惜人們痛苦的慈善家。人們不禁要問:蔡英文是一個“悲天憫人的慈善家”嗎?不妨來看看蔡英文上任近三年來的所作所為,就不難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蔡英文推動“去中國化”的“臺獨”分裂路線,剝奪了臺灣民眾獲取許多兩岸和平紅利的機會。她自上任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在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推行“去中國化”路線;實行“倚美媚日抗陸”的策略,多次“告洋狀”,企圖拉攏國際力量與其一起反對和對抗大陸;一再炒作所謂“共諜案”、大陸對臺灣所謂的“打壓”和“軍事威脅論”,甚至誣衊大陸的惠臺政策措施為所謂的“統(tǒng)戰(zhàn)伎倆”和“糖衣毒藥”,毀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fā)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傷害了廣大大陸人民的民族感情,弄得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處於冷對抗狀態(tài),使臺灣民眾失去了許多兩岸關係和平紅利的機會。
其次,蔡當局頻繁挑釁乃至挑“戰(zhàn)”大陸,不惜以臺灣民眾的生命財産作賭注。日前,蔡英文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除了宣佈參加2020年臺灣“大選”以外,還煞有介事地極力渲染大陸軍事威脅。她聲稱,中國大陸軍事威脅日益升高,臺灣目前最大挑戰(zhàn)是“維持獨立存在”及“延續(xù)民主繁榮”。如果“中國的目標放在中國疆界之外,臺灣將是第一個目標”,“中國不惜使用武力來擴充勢力,受危及的不僅是臺灣的利益,周邊地區(qū)、甚至全世界都會受到影響”。
蔡英文如此公然大肆散佈大陸所謂的“軍事威脅論”,無疑是試圖激起臺灣民眾乃至周邊地區(qū)人民對大陸崛起警惕性和反感情緒,誤導他們成為其對抗大陸的助力。她也表示,我們的防衛(wèi)準備是隨時的,對於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的這種攻擊,我們已經是一個24小時戒備的情況,所以從現在臺灣的防衛(wèi)能力來看,我們在第一波的防衛(wèi)的能量其實是有的。臺當局“行政院長”蘇貞昌甚至在“立法院”呼應説,兩岸若有戰(zhàn)爭,自己“就算只有一把掃帚,也要跟大陸拼,也絕不投降”。無非是要提醒臺灣民眾,蔡當局具有一定的應對大陸“武統(tǒng)”的能量,要求民眾與其一起築起抗禦大陸可能“武統(tǒng)”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殊不知,此舉將激發(fā)臺海緊張局勢,引發(fā)陸客赴臺人次的減少,趕走臺灣的資金和人才,阻礙兩岸民眾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甚至引發(fā)兩岸之間擦槍走火的危機,危及臺灣民眾的生命與財産安全。對此,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不理解地説,“她(蔡英文)不應該把公眾拖進戰(zhàn)爭,製造傷害,借此謀取政治上的利益”。
再次,打著“改革”幌子違法濫權清除異己,造成社會嚴重對立、對抗。通過不當黨産處理條例,對國民黨進行經濟清算,已凍結國民黨黨産800多億元新臺幣,促使國民黨依靠借債度日,隨時面臨“斷炊”情形;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拿公權力打擊國民黨市長候選人,民進黨人還自認是“明朝東廠”,何等囂張與張狂!推動“勞基法”(一例一休)二度修法,造成勞資對抗,引起企業(yè)、勞工、當局三輸;推動年金改革,大幅降低其退休俸,企圖削弱退休軍公教這群素來挺泛藍的力量,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彈,造成不同階層間和不同年齡段間的對抗。亂搞能源政策,啟用大量燃煤發(fā)電,不僅降低臺灣的電力備用量,造成限電、停電之虞,而且嚴重污染臺灣空氣,傷害臺灣民眾的身體健康。
此外,蔡當局為擺脫臺灣經濟所謂對大陸的過度依賴,居然不顧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強力推動所謂“新南向政策”,不僅導致一些臺企在新南向國家投資被增稅乃至罰款,而且引起新南向的一些國家乘赴臺旅遊之便,大量逃逸,長期滯臺,在臺從事非法打工、從事色情行業(yè)乃至教唆臺灣民眾一起販毒,成為臺灣社會的一大安全隱患。臺灣《聯合報》表示,“錯誤的政策不僅浪費大筆公帑,更賠上國安與治安的寵大代價?!?/p>
由此可見,蔡英文為了一黨乃至一己之私,不顧民眾的需求和客觀規(guī)律,倒行逆施,一意孤行,給臺灣民眾帶來巨大損害,何其自私、陰險、傲慢、任性和殘忍!與其説她是一個“悲天憫人的慈善家”,倒不如説她是一個對臺灣民眾窮兇極惡的“害人蟲”。許多臺灣有識之士對蔡英文胡作非為看不下去,一針見血地予以了批評甚至譴責。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痛批,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也不想著幫臺灣2300萬民眾找發(fā)展之路,心心唸唸的只有“權力”二字。(臺灣網網友:張良驊)
?。ū疚臑榫W友來稿,不代表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