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中國核燃料後處理:萬噸乏燃料咋成了燙手山芋
萬噸核反應爐乏燃料為啥成了燙手山芋
——院士痛陳核燃料後處理研發(fā)與工藝裝備嚴重滯後
“在核燃料後處理上我們是一個後進的國家,這不得不承認?!?/p>
雖然,朱永公式院士手拿話筒有些顫抖,但他的語氣卻異常冷靜:“多年來,我國對核燃料迴圈後段處理缺乏系統(tǒng)研究,沒有頂層科學規(guī)劃,研究力量分散,基礎研究缺乏支援,這樣下去勢必影響核電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今年10月16日,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52週年。15日,朱院士與其他9位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界院士相聚在北京應物會議中心,他們理應拍手相慶,但是一説起我國的核燃料後處理的現(xiàn)狀,氣氛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
而在今年8月,中法合作核迴圈項目在連雲(yún)港擬選廠址一事引起了當?shù)鼐用駨娏曳磳?,最終地方政府宣佈永久停止該項目的選址規(guī)劃。
我國首個商業(yè)核電站1991年就投入運作,為何到今天還在為乏燃料處理廠選址困惑?朱院士痛陳的問題其根源又在哪?多位院士和專家向科技日報記者闡述觀點。
乏燃料是“魔鬼”嗎
乏燃料,是指在反應堆內(nèi)燃燒過的核燃料,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從反應堆內(nèi)卸出。乏燃料並非核廢料。其中仍有95%的鈾沒有燃燒,同時還會産生一些新核素,如1%的钚和4%的其他核素。
到2020年,我國預計建成5800萬千瓦核反應爐機組,每年産生的乏燃料超過1000噸,乏燃料累計總量約1萬噸。
“諾貝爾獎獲得者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