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讓法治成為一種思考習慣
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讓法治理念真正融入廣大黨員幹部頭腦和精神,全面依法治國才能行穩(wěn)致遠
在今年初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各項工作離不開法治,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以法治護航改革,需要黨員幹部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説,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規(guī)則意識。法治思維以嚴守規(guī)則為基本要求,強調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法律的紅線不能觸碰,凡事必須在既定的程式及法定許可權內運作。強化廣大黨員幹部的規(guī)則意識,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才能確保法律和規(guī)則得到遵守、執(zhí)行,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法者,天下之準繩也。法治思維又表現為一種合法意識,任何行為首先要求合乎法律條文的具體規(guī)定。比如,法律制定要遵守立法法。又如,合法意識要求黨員幹部對法律、規(guī)則保持敬畏,不打“擦邊球”、不走“灰色地帶”,不僅要合法行政,還要合理行政。不能為了只追求結果而不遵守法律規(guī)定。
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法治思維因此少不了程式意識。權力的行使之所以需要嚴格程式,就在於權力具有一定強制力,程式性規(guī)定能有效避免權力濫用。這就要求黨員幹部摒棄只要結果不要過程,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片面思想,在不斷建立和完善程式的同時,認真遵守程式,避免讓程式淪為“形式”和“過場”。
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法治思維要求黨員幹部有權利義務意識,從權利、義務兩個緯度認識、分析、調整社會關係,解決社會矛盾。法律是平衡的藝術,通過權利和義務調整社會關係;法律也是解決矛盾的公器,不管是舊矛盾還是新問題,都需要弄清事實,明確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進而公平、合理、妥善處理問題。
言不信者,行不果。法治思維還要求具備契約意識。契約連接企業(yè)、構成市場、影響社會,背後孕育著平等、誠信的品格。我們強調黨員幹部要尊重市場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有契約意識、契約精神,尊重企業(yè)或個人的理性選擇、首創(chuàng)精神。同時,地方黨員幹部對群眾和企業(yè)也要信守承諾,不能搞“新官不理舊賬”那一套,而應致力於構建公平、誠信、優(yōu)質的營商環(huán)境。
“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狈ㄖ嗡季S還表現為權責意識,意味著只要擁有權力,就必然承擔相應的責任。這體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個領域。同時,權責應相當,在明確責任、強化責任的同時,也要避免出現追責不夠精準、泛化、簡單化的問題。只有強化權責意識,才能激發(fā)出廣大黨員幹部擔當作為的強大動力。
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讓法治理念真正融入廣大黨員幹部頭腦和精神,讓法治思維成為思考習慣,全面依法治國才能行穩(wěn)致遠,法治中國建設才能達到更高水準。
?。ㄗ髡邽橹醒朦h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6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