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4月25日電(上官雲(yún))在很多人的記憶裏,大概會有這麼一家書店:小時候放學了,先不回家,跑到書店裏翻翻連環(huán)畫、看看寓言故事,書裏的事情總是那麼有趣。這就是新華書店。今年,它已經(jīng)整整八十歲了。在八十年裏,它穿過戰(zhàn)爭的硝煙,經(jīng)歷了改革的浪潮……在新華書店的歷史中,有著中國幾代人共同的閱讀記憶。
劉一達就是一位常常光顧新華書店的“老北京”,也是一位作家。他出生於1954年,新華書店是常常光顧的地方。他説,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北京人買書主要就去新華書店,當時其他書店也幾乎沒有,只有外文書店和一些專營書店。
小時候,劉一達住在西單一帶的“劈柴衚同”,能夠記得的周圍就有至少三家新華書店。他上小學的時候,家裏經(jīng)濟條件不好,便常常在放學後跟著同學一塊兒到新華書店“蹭書”看。
當時的新華書店門臉不完全一樣,有的是老式木頭門,也有“上板門”。踩著高臺階走進去後,能看到櫃檯,書都分類碼放在櫃檯後頭,營業(yè)員穿著統(tǒng)一的工作服,戴著乾乾淨淨的藍色套袖,和氣地微笑著。櫃檯上擺著一些樣書,或許還放著雞毛撣子,清理書上的灰塵。想要哪本書跟營業(yè)員招呼一聲,對方會很爽快的把書拿過來。合適了,開票、交錢。
“我們沒錢,拿到書就縮在櫃檯底下看:跪著、趴著,坐著……營業(yè)員也從不高腔大嗓的指責,頂多是柔聲細氣問一句:小朋友,看完了嗎?要下班了。我們説謝謝阿姨,這一個多小時就過去了。”劉一達一邊説一邊笑,“大概人家也知道都是窮學生,買不起,特別寬容”。
就在1978年左右,伴隨著恢復高考、國內(nèi)外一些名著也見諸市面,新華書店成了當時年輕人扎堆兒的地方。能夠“狂熱”到什麼程度呢?書店上午九點開門,一群人不到七點就開始排隊,可能只是為了能買到一本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