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6月14日電(湯琪)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但輿論中的高考話題並未退熱。日前,浙江高考語文題中,一篇現(xiàn)代文閱讀持續(xù)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該文作者一句“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我想表達什麼”,更被媒體稱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
那麼,高考語文閱讀題究竟在考查考生哪些能力?語文閱讀題目是否應有標準答案呢?
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
——語文閱讀題爭議並非個例
6月7日下午,高考語文考試剛剛結束,浙江卷的一道閱讀理解題隨即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
據(jù)了解,今年浙江高考語文試卷的現(xiàn)代文閱讀,選取了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説《一種美味》。文章的寫作背景置於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描寫了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記憶。該文最大的關注點在於,作者在文末描述稱,從鍋裏跳出來的魚“眼裏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其中一道題目,正是要求考生評析這個結尾。
考試結束後,鞏高峰在微博中表示“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我想表達什麼”,併發(fā)表一篇題為《轉(zhuǎn)發(fā)那麼多錦鯉卻敗給一條草魚,我把29萬浙江高考生逼瘋了……》的文章,後被外界理解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
事實上,從歷年高考試題産生的輿論影響來看,有關語文閱讀題目的爭議並非個例。
據(jù)媒體報道,2011年,福建高考語文閱讀題選取了林天宏所寫的《朱啟鈐:“ 被抹掉的奠基人”》,原作者最為糾結的是,題目讓考生分析文中兩次出現(xiàn)大雨的原因,林天宏對媒體透露,標準答案説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他寫稿時窗外正好在下雨。
對於這些爭議,有網(wǎng)友疑惑,高考語文閱讀題的命題思路是否應順從原作者的本意?考生的個體思維能否得到真正的發(fā)揮?高考余溫未散,關於語文試題的評判問題再次備受關注。
“詭異”的試題超綱了嗎?
——語文教師:沒有超越學生的知識範圍
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的鞏高峰,近日對媒體講述了他的寫作意圖。他透露,《一種美味》的主題是描寫苦難,用的是反諷的方式,結尾突然逆轉(zhuǎn),提示了“美味”的含義有表裏兩層,一層是魚的美味本身,另一層是通過這種魚未入鍋的結局,揭示一種在淺層次“美味”之外的思考。
鞏高峰表示,這樣的結尾是一種“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