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2月16日電(記者 王學濤 高竹)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珍藏著一個千年塔剎,它的“另一半”塔身卻遠在臺灣。兩者分離已有數(shù)十載,海天相隔,翹首企盼“團圓合璧”。
這個千年塔剎高57釐米,由細砂巖鐫刻而成,上為相輪九重,中為復缽承以雉堞狀山花蕉葉,四邊山花中間有一小佛坐像,山花之下各辟有一龕,內(nèi)有兩座佛像。最下為榫頭,可以通過它和塔身合為一體。
若塔剎與塔身合體,石塔整體上窄下寬,呈四角錐體狀,將中國重樓建築與印度塔身構(gòu)造巧妙結(jié)合。據(jù)了解,石塔高200多釐米,共九層,其上共有浮雕佛像約1400尊,且逐層雕有供養(yǎng)人像,男女各100人。學者認為,此塔對研究中國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重要價值。
此塔係北魏天安元年(西元466年)宮內(nèi)小臣曹天度為祭奠其亡父及亡子所造,因此又稱“曹天度九層千佛石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獨立個體雕刻佛像最多的樓閣式佛塔。千佛石塔不僅直接帶動了當時皇室廣造寶塔的風氣,其造型還正式樹立了“中國塔式”的新典範。
然而,此塔在過去一個世紀內(nèi)卻歷經(jīng)磨難,最終塔剎與塔身分隔于海峽兩岸。石塔原藏身於山西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內(nèi),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侵華日軍覬覦。在日軍搬運裝箱時,塔剎有幸被當?shù)貝蹏耸慷】苏\藏了起來,後於1953年捐獻給崇福寺。而塔身則被劫往日本,陳列于東京帝室博物館。1945年戰(zhàn)敗投降後,日本將塔身交還國民政府,後輾轉(zhuǎn)臺灣,現(xiàn)存于臺灣歷史博物館,為該館鎮(zhèn)館之寶。
近年來,珍貴文物“合璧”已成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熱點和亮點。2011年“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使分藏兩岸的《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得以合璧展出;2015年,分離了近20年的河北幽居寺北齊釋迦牟尼佛佛首和佛身在臺灣高雄佛光山合璧展出。
千年石塔分隔兩岸數(shù)十載,但阻隔不了人們企盼塔剎與塔身合體的熱切之情。為促成石塔合璧,兩岸有識之士多年來奔走努力。2007年,朔州市臺辦就合璧事宜與臺灣歷史博物館原館長黃永川進行了面談交流;2010年,朔州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堯?qū)3谈芭_,與臺灣歷史博物館就此再次進行溝通;2012年,臺灣歷史博物館派員前往朔州參加首屆“中華邊塞之都馬邑文化節(jié)”。
“去年我還在為合璧之事忙碌,我們想先通過交換複製品,讓千年石塔合體重現(xiàn)。遺憾的是,現(xiàn)在事情又擱淺了?!背绺K挛奈锉9芩L李寶山表示,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們堅信兩岸血脈親情和文化聯(lián)結(jié)是割不斷的,千年石塔的塔剎與塔身總有“團聚”的一天。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