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沙漠引種火龍果——臺商張碩元甘肅扶貧記
新華社蘭州9月14日電(記者周圓、朱藝琳、張文靜)清晨6點,天色微明,張碩元拿著記錄本走進火龍果種植大棚。樹苗已超過他的肩頭,側枝下垂正成長為結果枝,他埋頭記錄生長情況,喜悅的表情在黝黑的臉上慢慢綻開。
“樹苗長得比預期好,按期結果沒問題?!蹦赀^五旬的張碩元把火龍果種植看成是自己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而這次他還肩負著幫助當?shù)卮迕襁^上好日子的重任。
張碩元來自臺灣桃園。1997年,三十齣頭的他來到大陸從事快餐業(yè),抓住機遇很快站穩(wěn)腳跟,用20多年時間打拼出一片天地。
但去年底,張碩元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和藍讚登、謝文盛等臺商來到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種植火龍果。當時,他們在古浪縣進行投資考察,第一次了解到八步沙林場三代人接力與風沙搏鬥的故事?!袄щy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治沙精神讓他們感動,並回想起早年創(chuàng)業(yè)的光景。
聽説古浪老百姓搬出大山,卻因缺技術、少銷路等原因發(fā)展産業(yè)困難,導致許多大棚空置,藍讚登、謝文盛和張碩元等當即決定出手相助。
“我們這代人享受到大陸經濟發(fā)展的紅利,現(xiàn)在有能力,是時候回報了?!睆埓T元説,八步沙林場三代人使古浪綠了起來,他們也要努力幫村民富起來。
甘肅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病蟲害少,種植水果具有天然優(yōu)勢。經過深入考察分析,藍讚登、謝文盛等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tài)移民區(qū)投資建立了種植基地,流轉了170座日光溫室,開始種植火龍果。
作為主要管理者,張碩元負責火龍果種植的具體工作。請教專家後,他從臺灣引進了肉質爽脆、甜度較高的“福龍”品種。
缺技術、少設備,這些“老大難”問題怎麼破?張碩元請來技術專員,給原本簡陋的大棚引進噴淋、通風等系統(tǒng),並將快餐行業(yè)精細化、標準化的運營模式移植過來,建立工作日誌,根據(jù)火龍果長勢調整大棚溫度、濕度。
“我們正探索適合當?shù)氐臉藴驶N植模式,以便推廣給村民?!睆埓T元介紹,火龍果試種成功後,他們將向村民提供苗子和技術支撐,收穫時基地負責打通銷路,統(tǒng)一齣售,村民們只需甩開膀子跟著幹。
大棚種上水果,村民忙活起來。李天君幾年前從大山裏搬到生態(tài)移民區(qū),去年把家裏的日光溫室大棚流轉給火龍果種植基地,每年能收入3000元。今年初,她又應聘到大棚工作,每月能掙約3000元?!霸谶@裡能學技術,學會了就可以自己種火龍果。”李天君説。
張碩元介紹,火龍果種植基地目前帶動了10多名村民穩(wěn)定就業(yè)。村民加盟種植火龍果,每個大棚年收入3萬多元。
眼下,火龍果長勢喜人,張碩元懸著的心落下一大截。接下來,他希望錯峰銷售,提高大棚經濟效益。待種植成規(guī)模後,引進加工車間,開發(fā)果脯、幹花、果醬、果酒等産品,延長産業(yè)鏈,帶動更多百姓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