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ll id="mmm0m"></small>
  • <tfoot id="mmm0m"></tfoot>
  • <sup id="mmm0m"></sup>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免费看国产片av,亚洲东京热无码视频,午夜麻豆国产精品,欧美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美

    曾勇:《淮南鴻烈》的養(yǎng)生智慧及其當代價值

    2012-10-29 15:05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zhuǎn)發(fā) 列印

      《淮南鴻烈》(本文采用劉文典撰、殷光熹點校、張文勳審訂《淮南鴻烈集解》,安徽大學出版社、雲(yún)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版,以下出自該書,不再説明)對養(yǎng)生有許多精闢的見解,譬如人身宇宙的生命觀、體道抱德的養(yǎng)生觀及形神氣志的燮和觀等,這些見解蘊含深刻的養(yǎng)生智慧,而且這些養(yǎng)生智慧至今仍具有不朽價值,對當代世人不乏借鑒意義。

      一、人身宇宙的生命觀

      人的生命是怎樣的存在?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與見解是人們論及養(yǎng)生事宜的前提與基礎。不同的養(yǎng)生觀出於不同的生命觀,不同的生命觀導致不同的養(yǎng)生觀。同注重人的生命與宇宙萬物其他生命相互區(qū)別、強調(diào)差異的學派觀點不同的是,《淮南鴻烈》肯定生命的統(tǒng)一性、類似性,尤其強調(diào)人身與宇宙的相通性、相似性,《本經(jīng)訓》明確提出:“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內(nèi),一人之制也。”認為人身乃小天地、宇宙乃大人身——人身是宇宙的縮影、宇宙是人身的放大——而且人身這個小天地與宇宙大天地具有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這種“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生命觀,便成為《淮南鴻烈》養(yǎng)生思想的基本前提,也是其養(yǎng)生智慧的哲學基礎。

      現(xiàn)代人或許會對《淮南鴻烈》這種人身宇宙生命觀不以為然甚至不屑一顧,很可能會借用自然科學的成果(如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等)而鄙視之。若是從科學的觀點、立場來看,這種不屑乃至鄙視,固然有其道理,然而,科學的眼光不是我們看待宇宙的唯一眼光,尤其當我們立足人類更好的生活,或者説,為了尋求人生幸福而要確立較好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如果僅僅用科學這一把尺子,那是有問題的。科學主義盛行之下的人們,看似行住坐臥都有了空前的改善,但卻沒多少安寧與幸福。推究起來,導致這種生活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所謂科學“無所不為”的幻想難脫其咎。簡單地説,科學教導人們?nèi)ァ盃帯保ǜ偁帯ⅣY爭、戰(zhàn)爭);“爭”什麼?無非名利;怎麼“爭”?憑藉自家的身家性命——生命……

      生命是什麼?僅僅就是科學所謂的DNA(碳水化合物)嗎?人的生命就是由猿猴變來的,“與類人猿只有程度的差別”(胡適語)嗎?果真如此,人身當然就無所謂神聖可言;果真如此,再講對生命要心存敬畏便也成為無稽之談了。不需太多的理性,常態(tài)下的人們也會認識到科學界定的“生命”的不足;無需太多的理由,人們也會重拾人文“生命”的傳統(tǒng)。所有這些,《淮南鴻烈》已經(jīng)給了我們很好的説明,“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而且這一生命觀對現(xiàn)代社會也不乏人文啟示:

      其一,整體生命觀。人體是小宇宙,外部環(huán)境是大宇宙;內(nèi)外相通。一方面,小宇宙有一自足系統(tǒng)(所謂形氣神的和合體),另一方面,小宇宙與大宇宙又是相通無礙的。這一相通無礙的基礎,不僅是以《淮南鴻烈》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天人合一觀,其實也有其物理學上類似于“波”媒質(zhì)與資訊能量“場”的根據(jù)。關於後者,日本IHM研究所所長、IHM國際波動之友會會長、醫(yī)學博士江本勝,在其著作《水知道答案》(【日】江本勝著、【日】猿渡靜子譯,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5月第2版)有較好的詮釋。

      其二,人身難得觀。人的生命雖然有其生物學層面的意義,更有人文價值層面的訴求。人的生命是宇宙本體之道與自在性德的具現(xiàn)。人的生命有其自在的目的,人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像其他生命憑藉本能而生存;人有理想與價值追求,文化便在這種追求中得以世代相傳,人們也在其中安頓生命、創(chuàng)造價值。

      其三,慎守燮和觀。人的生命是形氣神的和合體,形氣神是生命的“三寶”。練形養(yǎng)氣寧神是養(yǎng)生的重要內(nèi)容,慎守“三寶”以燮和是養(yǎng)生的不二法門。如《精神訓》所言:“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而血氣者,五臟之使候也。耳目淫于聲色之樂,則五臟搖動而不定矣。五臟搖動而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于外而不守矣。”這裡“孔竅”是指人的耳目等感官。《淮南鴻烈》認為,人的耳目等感官,既是他與外界聯(lián)繫的通道,又是他內(nèi)在精神狀態(tài)的窗口。耳目等感官天生就有聲、色諸欲,倘若沉迷聲色而不自拔,就會危害自家性命。因此,《主術(shù)訓》告誡人們:“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於是,慎守燮和便使生命具有可操作性。同時,通過對生命的操作而開顯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zhì),鑒證人身的可貴。

      朋友發(fā)來短信,題為“人生10件奢侈事”:1、有能背著包包走天下的健康身體;2、有舒心的工作以及工作環(huán)境;3、起風時總有人提醒你添加衣服;4、每天都能踏實地睡個好覺;5、會欣賞美和有欣賞美的心情;6、有個能説知心話的好朋友;7、永遠有一顆自由自在的心;8、學會了放棄、承讓以及忍受;9、珍藏一件凝聚情感的美好記憶;10、把一樁浪漫的事變?yōu)楝F(xiàn)實。

      這10件奢侈事情,直白地道出了當代人的無奈與可悲——傳統(tǒng)社會習以為常的事情,轉(zhuǎn)眼間卻變得難求成為奢望,諸如健康的身心、踏實的睡眠、和煦的人情、傾心的交談、甜美的記憶……這一切的一切,讓當代人千金難求、彌足珍貴。這種囧況即生命之間的緊張與對峙的真實寫照,從某種意義上,它折射出二元對立的思維與科學主義生命觀的困境。突破這種困境,亟需中國古人的生命觀與生存智慧。

      二、體道抱德的養(yǎng)生觀

      眾所週知,《淮南鴻烈》乃漢初淮南王劉安召集門人彙編而成,在學理上屬於道家學派,自然就承繼了老子的生命哲學思想。老子《德道經(jīng)》(採用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2008年12月版)第五十一章闡發(fā)了“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價值主張,《淮南鴻烈》進一步提出“體道抱德”的養(yǎng)生觀念。

      “老子認為,道就是萬物之所由來。萬物在生成過程之中,都有‘道’在其中。在萬物之中‘道’就是‘德’,‘德’的含義就是‘能力’或‘品德’,它可以解釋為萬物本有的品質(zhì),也可以解釋為在人倫關係中的德行。因此,‘德’就是事物的本性。”(馮友蘭著、趙復三譯:《中國哲學簡史》,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63頁)

      《淮南鴻烈》在肯定“道”是萬物的由來、“德”是萬物本性的依據(jù)的前提下,進而指出,養(yǎng)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體道合道、抱德返性的人生實踐,如《俶真訓》説:“養(yǎng)生以經(jīng)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也就是説,保養(yǎng)生命不僅是生物學層面的事情,而且是把持生命本性(抱德)、體證生命本體(體道)的功夫,就是將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相契合的經(jīng)世終年的歷練過程,也只有在體道合道、抱德返性的人生實踐中,才能實現(xiàn)生命內(nèi)在之德與潛在之性的最大展示,也就是生命價值的最大創(chuàng)造。

      這種體道抱德的養(yǎng)生觀,無疑是在倡導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循德求道、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因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展開是建立在某種對生命自身的認識觀念之上的。

      在《淮南鴻烈》看來,認識自身生命,首先要認識身體之本。此本何在?

      “心者,身之本也。”(《泰族訓》)

      “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精神訓》)

      “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氣,馳騁於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門戶者也。”(《原道訓》)

      此本即心。心既是認識的器官,又是認識的對象,更是修養(yǎng)的對象,還是養(yǎng)生的根本。對於養(yǎng)生貴在養(yǎng)心寧神合道的觀念,《精神訓》有進一步的説明:

      “形有摩而神未嘗化者,以不化應化,千變?nèi)f化而未始有極。化者,復歸於無形;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

      也就是説,人的形體會隨著年歲更疊而日漸老去,並最終會腐朽而歸於無形,而精神則是無所變化,她與天地同體,與生命本體之道相通,可以永恒存在。尋常世人難以有如此體認,他們不能認識到自身之心與本體之道的相通無礙,這些人其實就是不“知己者”。不知己者,不知生命之究竟,更不知生命之真諦,其人生因“心”之認識不足而缺憾,也因“心”之開發(fā)不及而黯淡,只能在“形”的層面漸行漸衰,直至終老,甚至不知內(nèi)求其寧,反而外求於物,人為物役,生命加速衰變。這種生活方式深為《淮南鴻烈》所詬病,《説林訓》倡導的是洞察生死、“不誘于物”的“知己者”的生活方式,這是因為,“知己者不可誘于物,明于生死者不可劫以危”。在《淮南鴻烈》看來,生命若能完全不受外物誘惑,徹底泯除嗜欲好惡,生命之存在就與宇宙本體之道基本契合為一了。這種與宇宙本體之道契合為一的,便是修身養(yǎng)生之聖人。“聖亡乎治人,而在於得道;樂亡乎富貴,而在於德和。”(《原道訓》)修身長生之聖人,以其得道抱德而康泰得樂。

      正是由於抱德返性的生命意識,才使人有不誘于物的生命立場;也正是有對生命本真的堅定把持,才可能讓生活遠離危害而終其天年。《淮南鴻烈》這種“養(yǎng)生以經(jīng)世,抱德以終年”的生活主張與養(yǎng)生方式,至今仍閃爍著生命的智慧光芒。

      回眸現(xiàn)當代社會,人們在漸次享受科技帶來的豐碩物質(zhì)成果的同時,也飽受身心俱累、不得安寧的苦痛,問及人們的生活感受,得到的流行主題詞,除了“疲憊”,便是“糾結(jié)”。人們總感覺不得這種忙碌的充實與收穫的喜悅,反而抱怨鬱悶難遣、幸福難覓。何以至此?在筆者看來,這些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現(xiàn)象,更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看似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其實是人們的生活意義出了危機、生命價值失去了適當標的——簡單地説,是人們在生命本真與養(yǎng)生之具孰本孰末、孰輕孰重的選擇上出現(xiàn)了錯位所致。

      老子曾有“身與名孰重”的經(jīng)典論述。他將身外之物(包括功名利祿等)與生命本真區(qū)別開來,把前者視為養(yǎng)生之具,將後者(個人生命)與宇宙生命本原之“道”貫通,並昭示世人珍視生命、淡泊名利。當下也流行一段戲言,“榮譽是領導的,成績是大家的,錢財是兒女的,老婆(老公)是人家的,只剩下身體是自己的”。此説不失為老子生存智慧的當代直白——功名利祿乃養(yǎng)生之具,具有工具價值,生命可能因之而滋潤、增輝,但生命並非僅籍此才成為生命,生命質(zhì)樸,大道至簡,百姓日用而不知。《淮南鴻烈?精神訓》從反面正告,“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淮南鴻烈》這種以“不養(yǎng)為養(yǎng)”的養(yǎng)生方法及“養(yǎng)生以經(jīng)世,抱德以終年”生活忠告,正是對老子有關身名思想的極好注腳,其當代價值就在於啟迪世人尋求生命的平衡支撐,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兼顧中平衡身心靈,去享受人生的自然、充實與安寧。

      三、形神氣志的燮和觀

      從生命的源頭上看,她是秉道持德的結(jié)果;從生命的構(gòu)成而言,她是形氣神的和合。這就是《淮南鴻烈》的生命觀。在此基礎上,《淮南鴻烈》暢言生命構(gòu)成的三元素之間的關係,並主張練形養(yǎng)氣寧神的燮和觀:

      “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二)者傷矣。是故聖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原道訓》)

      人的精神只有“靜漠恬淡”,才能使“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身神各居其位,各執(zhí)其能,互不僭越,而又相互協(xié)調(diào)配合,既守其德,又行其道,才合乎生命大道之義。

      “是故血氣者,人之華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氣能專于五藏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則耳目清、聽視達矣。耳目清,聽視達,謂之明。五藏能屬於心而無乖,則悖(孛攵)志勝而行之不僻。悖(孛攵)志勝而行之不僻,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精神盛而氣不散則利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也,以為無不成也。”(《精神訓》)

      需要説明的是,“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之“神”是一種超越的功能狀述,這種超越可達于“神明”。這種“神明”之能,可以通過“德”“靜”“虛”“平”“粹”五者來表徵,如《原道訓》所言,“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可見,憑藉此“神明”之能,乃可進入由德達道的生命之域;此域非常人所及,實乃生命的理想境地。

      淮南王不僅對生命踐履有終極追求,而且對治身養(yǎng)性有一綱領性的説明,如《淮南鴻烈?詮言訓》雲(yún):“凡治身養(yǎng)性,節(jié)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使在己者得,而邪氣因而不生。”這裡分別從起居、飲食、性情及動靜四個方面,對養(yǎng)生進行了高度概括。其中“節(jié)寢處”,就是要法天則地,起居有常,節(jié)制房事,勞逸結(jié)合,協(xié)調(diào)內(nèi)外環(huán)境的關係;“適飲食”,就是要適量飲食,切忌暴飲暴食,同時要“謹和五味”,防止飲食結(jié)構(gòu)單一;“和喜怒”,就是要保持精神安定,性情恬淡,開朗通達,將七情六欲調(diào)和到合乎中道之軌;“便動靜”,就是在養(yǎng)生實踐中,要注意運動與靜養(yǎng)相結(jié)合,包括呼與吸的配合、調(diào)息與調(diào)心的協(xié)同、“去知”與“守一”的統(tǒng)一。這些主張,雖時隔近二千年,仍有可借鑒之處。概括起來,筆者認為,對於生活在現(xiàn)代科技文明時代的人們,依然可以傚法如下:

      (一)法天則地,起居有常

      人之生命與天地萬物相類,養(yǎng)生之道自然要順應天地萬物生長運化之律則。《淮南鴻烈》提出“法天順情”、“德參天地”之説:

      “是故聖人法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於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精神訓》)

      “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內(nèi)能治身,外能得人。”(《本經(jīng)訓》)

      人生天地間,雖經(jīng)年累月,仍逃不出天地律則。農(nóng)業(yè)社會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實反映了農(nóng)耕時代人們的生活節(jié)律,是典型的生活、生存狀態(tài)描述,凸顯了不違天時、順應地利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即便是科學昌明的今天,“法天則地,起居有常”仍不失為健康養(yǎng)生的一大基石。

      所謂“法陰陽”就是傚法陰陽變化;“德與天地參”就是要修德以配天地,也就是要順從天地運作的規(guī)律,並以此規(guī)律來安排日常起居,做到“起居有常”:早上該起床時就起床,晚上該睡覺時就睡覺,特別是夜間睡眠時間務必要有保證,如果老是“開夜車”、熬通宵(在養(yǎng)生家看來,此屬“妄”——任性、胡來),肯定會影響到正常造血,損傷肝氣和膽氣,導致疾病。

      自然界花開花落、草長鶯飛總有時節(jié),古人按照自己的觀察與體驗,總結(jié)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四季)規(guī)律,並認為這都是氣機變化使然,而人在一年之內(nèi)的生命狀態(tài)也猶如自然四季,應順應“節(jié)氣”調(diào)養(yǎng)生機,而不可任意妄動。

      (二)均衡營養(yǎng),飲食有節(jié)

      民以食為天,營養(yǎng)是生命持續(xù)的基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著豐富的飲食文化,也有“醫(y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營養(yǎng)學説。在營養(yǎng)飲食方面《淮南鴻烈》中“主術(shù)訓”、“地形訓”、“原道訓”等篇章中都有相關的評述,強調(diào)食為民之本、重視甘味,而不過分追求、食俗因地而異,與人的天性有關等等都是《淮南鴻烈》一書主要的飲食文化思想。這些思想從現(xiàn)在的角度看仍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精神訓》主張的“適飲食”,就是要適量飲食,切忌暴飲暴食,同時強調(diào)要“謹和五味”,防止飲食結(jié)構(gòu)單一。這些飲食觀念至今也沒有過時。不僅如此,均衡營養(yǎng)、節(jié)制飲食還是當今養(yǎng)生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因為這是我們提升生活品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圖是1992年美國農(nóng)業(yè)部公佈的“食物指南金字塔”圖表。美國農(nóng)業(yè)部前後花費了近三年時間,耗資近百萬美元,才繪製出這一圖表。據(jù)説這是指導美國人從均衡飲食中攝取營養(yǎng)的最佳組合圖。毫不誇張地説,其實這個食物指南金字塔只不過是中華傳統(tǒng)膳食的現(xiàn)代注腳。

      尤其需要説明的是,淮南王是豆腐製造與推介的功臣,而且豆腐至今仍是華人食譜的常菜,並且因為其營養(yǎng)成分易於被我華人體質(zhì)吸收而深受青睞。這不得不讓人飲水思源。

      (三)體操健身,有氧運動

      空氣是人類的第一需要。到目前為止,人類只有享用空氣與陽光是免費的,然而,許多人對於這兩種免費的東西沒有珍惜。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30天不吃飯而維持生命,也可以7天不飲水而生存,但是,10分鐘不呼吸空氣,則大腦的活動就會終止,人就要死亡。因為沒有氧氣就沒有生命。所以有科學家提出:“一切疾病,都是因為人體細胞缺氧所致。”

      《精神訓》提倡的“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便是對體操健身、有氧運動的很好説明:“若吹呴呼吸,吐故內(nèi)(納)新,熊經(jīng)鳥伸,鳧浴蝯躩,鴟視虎顧,是養(yǎng)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再説,人體內(nèi)的糖、脂肪和蛋白質(zhì)等物質(zhì),只有在氧氣的參與下才能被氧化,才能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時産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沒有氧氣,人類的新陳代謝就要停止。在缺氧的狀態(tài)下,人體的新陳代謝處於半停頓狀態(tài),許多器官處於間生態(tài)(半死不活的狀態(tài))。另外,自古以來,室內(nèi)的空氣污染比室外嚴重,所以有“坐閉室者,必發(fā)怪疴”之説。介於此,鍛鍊要選擇有氧環(huán)境,運動儘量在室外。這就要求我們要進行有氧運動。

      (四)平和心態(tài),頤養(yǎng)天年

      中國文化一向以“樂生”“善生”“長生”見長,國人也視長壽康寧為人生一大幸福,百姓還把盡享天年、無疾而終看成是“白喜事”。

      《淮南鴻烈?泰族訓》雲(yún):“治身太上養(yǎng)神,其次養(yǎng)形”;“神清志平,百節(jié)皆寧,養(yǎng)性之本也。”再説,“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精神訓》)能否保持心態(tài)平和,是關涉生命健康與否的一個關鍵。

      與心態(tài)平和相反的,被稱為心理危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心態(tài)直接影響飲食、睡眠與鍛鍊。心理狀態(tài)不好,即使吃得再好、鍛鍊再多,那也只是白吃白鍛鍊了。換句話説,心態(tài)是否平和,已經(jīng)成為身心健康與否的一項重要標誌。

      《精神訓》明示:“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nèi)崩,大怖生狂。”可見,“大怒”“大喜”“大憂”“大怖”皆有失平和,其結(jié)果是導致陰陽平衡、疾病相隨;再如《原道訓》所言:“薄氣發(fā)喑,驚怖為狂;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病乃相隨。”此説同佛家所言“病由心生”如出一轍。

      我們知道,心態(tài)不平和,易於對人不滿、牢騷滿腹,做事走極端,導致不良的人際關係與不洽的事際關係;反之,不良的的人際關係與不洽的事際關係又影響乃至加重心態(tài)的不平。兩者會互為因果而形成惡性迴圈。這種惡性迴圈會愈來愈嚴重,也愈來愈難改變習氣。正是在此意義上,中醫(yī)認為“病者乃自誤之人”。嚴格意義上講,此時當務之急不是治療疾病,而是校正病人的為人,幫助糾正其觀念與行為,這種校正、糾偏需要病人的很好配合,尤其是心靈的覺悟,也只有等到這個人大徹大悟,能真正做到心平氣和,他才算康復如常。如古人所言,“通達平和者壽,偏執(zhí)怪誕者夭。”當然,這是一項人生修養(yǎng)與文化涵養(yǎng)功夫,是每一生命個體不變的生活主題。

      有人説,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如果説高官、高薪主要取決外在條件的話,那麼,可以説高壽,特別是高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尤其取決於自己的心態(tài)。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詩曰:“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畏老老轉(zhuǎn)迫,憂病病彌縛。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通達之士能洞察天地、人生與社會,不違時序,因循自然,將個人生命、生活融入宇宙洪流,因其不自是而得其生,以其不自生而盡天年,或許這就是《淮南鴻烈》詮釋的生命的真諦。

      (作者簡介:曾勇,男,41歲,江西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哲學博士(後),從事生命哲學、倫理學研究)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轉(zhuǎn)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lián)繫我們 | 版權(quán)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391
    網(wǎng)路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臺灣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 
    <small id="mmm0m"></small>
  • <tfoot id="mmm0m"></tfoot>
  • <sup id="mmm0m"></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