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鄭成功畫像》(左,修復前)是目前已知最接近鄭成功真貌的肖像畫,花了好了大工夫才修好(中,修復後),相較一度被批評修得太金光閃閃的臺南延平郡王祠雕像(右),可以看看,哪個比較接近心目中的鄭成功?
中華民族酷愛自由和平,素有抵禦外敵入侵、維護祖國主權完整的光榮傳統(tǒng)。其中,鄭成功率部驅(qū)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就是一次名垂青史的壯舉。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鄭森,字大木,少年聰敏,英勇有為。父親鄭芝龍,福建泉州南安縣人,明末官至都督同知;母親田川氏是日本人。西元1624年,也就是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的這一年,成功出生。
不速之客西洋來
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下轄79個島嶼。那裏山川秀麗,四季如春,物産豐盈,人民聰穎勤勞。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代,臺灣屬於福建澎湖巡檢司管轄,並於萬曆、天啟年間進行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
1622年(明天啟二年),荷蘭殖民者千余人侵入中國澎湖列島。後被福建巡撫南益居督率軍隊擊退。
1624年(天啟四年),荷蘭侵略者轉(zhuǎn)而侵佔臺灣。他們從臺南臺江登陸後,修築了赤嵌城和兩座炮樓。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加淩奴提督率艦隊在臺北雞籠港(基隆)強行登陸,修築雞籠城堡。由於西班牙方面勢力單薄,于1642年被荷蘭人驅(qū)逐出境。從此,臺灣同胞受盡荷蘭殖民者的蹂躪。
販賣臺灣民眾,運到巴達維亞,獲取高額利潤,是荷蘭殖民者的一項罪惡活動。1624年,巴達維亞總督在一份報告中説:“我們的人在澎湖蒐集了中國人1150名,一半因疾並饑餓及強制勞動而死。剩有571名中國人,乘Zienick-Zee號艦來巴城。中途死去473名,剩下98名,到達的時候,又因水病(傷寒癥)死去65名,生存者只有33人。”荷蘭殖民者就是如此野蠻,如此草菅人命!
荷蘭殖民者進行沉重的經(jīng)濟剝削。他們強佔臺灣人民的田地後,便勒索高額地租。上等田每甲(一甲合11畝)每年交谷18石,中等田每甲每年交谷15.6石,下等田每甲每年交谷1.2石。臺灣人民每年每人要交納人頭稅4盾(荷蘭貨幣單位),僅此一項就被荷蘭殖民者搜刮33700盾。荷蘭殖民者每年從臺灣輸出蔗糖8000擔,鹿皮50000張,從中獲利30萬盾。
荷蘭殖民主義者對臺灣同胞實行暴力統(tǒng)治。他們不準漁民到深海捕魚。“中國農(nóng)民被逐出村子”。其“家宅被夷為平地,大量穀物被燒掉了。”“數(shù)以千計的可憐而無辜的農(nóng)民,被殘忍地強迫放棄他們的田地、牲畜、房屋、器具而攜帶妻室到處流浪?!迸_灣同胞被剝奪了最基本的生存權利。
馬克思揭露道:“荷蘭——它是十七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經(jīng)營殖民地的歷史,展示出一幅背言棄義、賄賂、殘殺和卑鄙行為的絕妙圖畫”?!八麄冏叩侥模木妥兊靡黄氖?,人煙稀少?!焙商m殖民主義者的暴行和剝削,必然引起中國人民的反抗。
鄭成功收復臺灣(資料圖)
收復臺灣衛(wèi)疆土
1661年4月24日,鄭成功率軍25000人,戰(zhàn)船100多艘,從金門抵達澎湖,于29日在臺灣鹿耳門登陸。據(jù)荷蘭人記載,“隨即有幾千中國人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边@樣,不到2個小時便完成了登陸任務。荷蘭侵略者以為中國軍隊是自天而降,感到震驚。
接著,中國軍隊圍攻赤嵌城。鄭成功給荷蘭殖民者發(fā)一通碟,嚴正指出:“臺灣省,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這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收復臺灣的堅定決心。赤嵌城的荷蘭侵略者負隅頑抗。鄭成功遂指揮軍隊緊緊包圍,在當?shù)厝嗣竦膸椭拢瑪嘟^交通和水源,從而迫使荷蘭侵略者獻城投降。
久受荷蘭殖民者奴役的臺灣人民,見到鄭成功率領的祖國大軍的到來,“土民(高山族)男婦壺漿,迎者塞道”。高山族人民“羅列恭迎……跳躍歡舞”,並且家家戶戶懸掛鄭成功畫像。連外國人也不得不承認:“鄭成功之來,深得人心”?!盁o數(shù)的中國人如風起雲(yún)湧一般,亦來迎接”。鄭成功率領的祖國軍隊與臺灣人民在反對外來侵略者的鬥爭中,情同手足,心心相櫻。
面對荷蘭侵略者先進的槍炮,鄭成功率領的中國將士憑藉弓箭大刀等簡陋的武器,卻無所畏懼,英勇頑強。荷蘭侵略者寫道:“(中國)士兵低頭彎腰,躲在盾牌後面,不顧死活地衝入敵陣,十分兇猛而大膽,仿佛每個人家裏還另外存放著一個身體似的。儘管許多人被打死,他們還是不停地前進,從不猶豫……甚至不回頭看一看自己的戰(zhàn)友有沒有跟上來?!?C·E·S:《被忽視的臺灣》,卷下。)在臺灣人民的支援下,鄭成功率部經(jīng)過9個多月的戰(zhàn)鬥,殲敵1600余人,迫使荷蘭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投降。包括大陸和臺灣人民在內(nèi)的整個中華民族,結(jié)束了荷蘭侵略者在臺灣38年的罪惡統(tǒng)治,取得了一次反侵略鬥爭的偉大勝利。臺灣同胞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大軍淩波越海去收復當時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臺灣。不怕驚濤駭浪,不懼槍林彈雨,歷經(jīng)200多個日日夜夜的連番血戰(zhàn),荷蘭人最後不得不掛白旗投降。1662年2月1日,舉行了受降儀式。
寓兵于農(nóng)教耕戰(zhàn)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就開始實行“寓兵于農(nóng)”的屯田政策,發(fā)展經(jīng)濟。除了馬信率領部下繼續(xù)圍困臺灣城的荷蘭殖民者外,其餘各鎮(zhèn)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産,按鎮(zhèn)分地,按地開荒,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圈地墾荒。同時,他頒布墾殖條款,力圖進行以兵養(yǎng)兵,有警則荷戈以戰(zhàn),無事則辟荒耕作。結(jié)果,這種措施頗有成效,軍有餘糧,足食足兵。
幫助高山族人民發(fā)展生産,是鄭成功的一項政策。他在墾殖條款中指出:文武各官圈地之處或各鎮(zhèn)大小將領派撥的山林坡地,“須自照管愛惜,不可斧斤不時,竭澤而漁”。獎勵農(nóng)業(yè),發(fā)展水利,禁止田園荒廢,同時注意保護森林和水利資源。派遣熟悉農(nóng)業(yè)技術的人向高山族同胞傳授牛耕、犁耙、播種和收穫五穀的技術。
操勞成疾 不幸逝世
鄭成功收復臺灣5個月後,因戎馬倥傯,操勞成疾,不幸逝世,時年只有38歲。
[責任編輯:孟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