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3月23日電(記者查文曄、潘強)在此間舉行的第八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上,多位學者建議創(chuàng)新模式加強兩岸青年間的“體驗式交流”,讓兩岸青年深入了解彼此的社會、文化、生活,增進相互認知,融合彼此感情。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四次會議上,全國政協(xié)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開展面向臺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引起各界關注和熱議。參加此次論壇的學者認為,“體驗式交流”的核心是體驗,即讓兩岸青年在交流活動中以更“接地氣”的方式,真正融入對方的生活。通過增加互動,讓兩岸青年對彼此有更直觀、深入的認知,進而拉近心理距離。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淩斌説,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可選擇有條件的居民家庭住宿,通過近距離交流,體驗文化異同,消除心理隔閡。此外,還可加強兩岸公益組織間的交流,讓兩岸青年共同參加扶貧、支教等公益活動,增加彼此的親近感和凝聚力。
來自臺灣的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理事長羅海蕓表示,許多臺灣青年來大陸交流仍停留在“走馬觀花”的旅遊層面,難以留下深刻印象,兩岸青年間的感情還不夠深。她建議結合臺灣青年的職業(yè)規(guī)劃,有針對性地介紹大陸的高校和企業(yè)。在活動組織策劃中多傾聽臺灣青年的意見,增強他們的參與感,使其成為大陸經濟社會脈絡中的一分子。
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于強認為,在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應提倡“混合編隊”的方式,讓兩岸青年更好地認同彼此,化解歧見,塑造共同的價值觀。
“我身邊有很多在大陸學習的臺灣同學,時間久了都非常喜歡大陸?!鼻迦A大學臺籍博士生羅鼎鈞説,青年是兩岸關係向前發(fā)展的未來,很多臺灣年輕人希望來大陸交流,但由於一些誤解而止步。兩岸青年交流不能局限于“精英”,要向基層傾斜,讓更多臺灣青年感受到大陸的溫暖。尤其是增進臺灣中南部青年對大陸的了解,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博士生林奕辰建議,兩岸青年交流還應利用新媒體、社交媒體等,主動發(fā)佈相關資訊,讓青年及時獲得雙方社會發(fā)展的真實情況與最新動態(tài),及時消除網路謠言和誤解引起的對立情緒。同時,還可通過網路平臺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就學、創(chuàng)業(yè)提供指導與幫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