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扭曲的“年味”
今年春節(jié),手機“搶紅包”成了男女老少過年的“新風俗”。從除夕開始,為了搶到1分到幾十元不等的紅包,一些人看到眼花,點到手麻,不停刷機的“低頭族”隨處可見。專家提醒,佳節(jié)團聚時間短暫,“搶紅包”娛樂的同時,多陪陪父母和孩子。新華社發(fā) 商海春 作
羊年新春,一股手機搶紅包的熱潮在網上興起。人們拿起手機,刷刷屏、搖一搖,儘管搶到的金額小,但也樂在其中。
“四天搶到了279個紅包,最多一次不到200元,最少一次只有幾分錢。”“90後”女孩趙玲玉説,從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四,自己一直沒停過搶紅包。她説,小時候家長送紅包意味著給予,而手機搶紅包是一種玩樂,重在參與。
搶紅包成為一種拜年方式。據騰訊發(fā)佈的資訊顯示,微信紅包活動最高峰是在除夕夜,最高峰期間每分鐘有2.5萬個紅包被領取,平均每個紅包在10元內。
但是,專家提醒,搶紅包只不過是過年的一個小遊戲,切莫因搶紅包變成低頭族,忽略了親情。
紅包搶得多 祝福變了味
“你搶了多少紅包?”長輩給晚輩紅包的傳統(tǒng)年俗,在微信時代演變成一場同事好友中的“搶紅包”大戰(zhàn)。“盯得眼花、戳得手疼”成為很多網友過節(jié)的生動寫照。瘋狂搶紅包也帶來些許煩惱。塞錢太少,不過癮,紅包厚了,有負擔。面對“能用紅包解決的,儘量不要用語言”,情誼如何衡量?祝福怎麼表達?
春節(jié)假期,江蘇的小楊原本打算好好休息,沒想到卻過得異常忙碌。為了搶到更多微信紅包,小楊全副武裝,手機和平板電腦齊上陣,眼睛緊盯螢幕,手指一刻不離,等待著搶紅包的一刻。“只要有人預告發(fā)紅包,立刻感受到一片緊張氣氛,屏氣凝神,手指顫抖。”
瘋狂搶紅包讓很多人累得頭昏眼花,忽略了家人的感受。“壓力太大,心臟受不了。”北京的小王連續(xù)搶了七八個小時紅包,緊張得連吃飯都不敢隨意放鬆,“老媽説我著了魔,一天到晚低頭玩手機。”
春節(jié)“紅包”滿天飛 是真是假可得擦亮眼
今年春節(jié),絕對可以説是一個“紅包”滿天飛的紅火春節(jié),當然,騙子的反應似乎總是很快,搶紅包啊,您可得小心再小心,不要紅包沒搶著,您還“破了財”。
據中新網重慶2月17日報道,重慶市民小張的一個微信好友給發(fā)來一個紅包連結,她沒有仔細查看就點擊進去開始搶紅包,發(fā)現居然中了200元某化粧品的代金券。
當小張正要取出的時候,對方卻需要她輸入身份證、手機號等個人資訊。等她按照要求輸完資訊後,對方還要求他掃描一個二維碼,才能完成領獎。小張想到之前領取紅包從來沒有出過事,這次她也毫不猶疑地放心掃描。
沒有想到就這一掃描,幾分鐘後小張手機就收到了短信。這條短信不是紅包的禮券資訊,而是小張的銀行卡被轉走5000元的提示資訊。
告別“低頭族”過個“走心年”
逢年過節(jié),從緊張忙碌一成不變的工作節(jié)奏中停擺,闔家團聚,原本就是中國傳統(tǒng),“常回家看看”、“最大的孝順是陪伴”的觀念,近些年來也逐漸深入人心。但是,捫心自問,踏上歸程或是身在家中的你,真的做到“帶上自己回家”了嗎?
微信圈裏,有人剛剛轉發(fā)一則“教養(yǎng)帖”,集中了幾十項在中西方社會歷史的積澱中形成的待人處世基本行為規(guī)範、禮貌禮儀,比如在飯桌上不要只盯著吃自己喜歡的菜,不顧他人;比如將刀、剪等銳器遞給他人時,要將尖端向著自己;比如行路中的謙讓,同行時讓老幼婦女和賓客走在更安全的內側;比如聊天説話時,要雙眼注視對方,認真傾聽,不要走神敷衍或隨意打斷……每一種禮節(jié)習慣的缺失、自私粗魯的盛行,或者都令人痛心疾首,但在我看來,今天的“教養(yǎng)帖”裏,最需要“置頂”的,是一條新規(guī)則:在約會、交際場合,務必放下手機,不做低頭族——請將你的眼神和注意力從手機世界拔脫出來,多與身邊人對視、交流,而不是目在神遊、心不在焉地敷衍他們。
網路時代,別讓年味兒變了
網路時代,年味兒悄然在變:朋友圈發(fā)紅包、快遞送年貨、拜年也改用微信了……當傳統(tǒng)春節(jié)遇到網路,年味兒也發(fā)生了改變。比如在春節(jié),有些人不能回家過年,但通過支付寶將壓歲錢打給自己的孩子,通過朋友圈給親友發(fā)紅包等等,這份心意也能通過網路傳給自己的親友,而且這種方式也很新穎、時尚。
但是,我們也不可過於依賴甚至讓網路來解決一切。再多的快遞年貨,也無法取代子女拎著大包小包回家給父母帶來的驚喜。網路時代,有的拜年方式甚至就是在朋友圈發(fā)一則拜年資訊,朋友圈的朋友看到就看到了,看不到也不會給人家專門打電話拜年。這樣拜年當然很省事,但在過年期間,有條件的還是應該多與親友拉拉家常,邁開雙腿,去親友家串串門,交流一下感情。
拒絕手機,重拾失落的年味
昆山供電公司員工胡宇航還記得,12年前的春節(jié),爺爺送給他們幾位年齡相近的孫輩們每人一部手機作為新年禮物。
“有了它,就算不回家,爺爺也能聽到你們的聲音……”老人的話音猶在耳,但今年除夕晚輩們剛踏入家門,爺爺就責令大家上交手機。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這個春節(jié),就是要改掉你們這個‘身在曹營心繫手機’的壞毛病。”爺爺説。
無獨有偶,東北人馬文婷的新年同學聚會也針對手機立了新規(guī):聚會開始後大家上交手機,中途回復短信、微信或接聽電話者,罰酒一杯……
放下手機,拾起“鄉(xiāng)愁”
古人“明月千里寄相思”,現代人用手機打破距離,讓溝通變得順暢、快捷。然而,在春節(jié)闔家團聚之際,總有“手機黨”放不下手機,網聊、遊戲、搶紅包,忙個不停,反倒把現實中的親情、鄉(xiāng)情放到一邊,難怪有人感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坐在對面,你在玩手機”。
科技在進步,通訊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了魚傳尺素、鴻雁來書,一個視頻電話就能讓我們見到遠方的親人。也正是這樣的便利,容易讓我們忘記珍惜。
春節(jié)大大小小的聚會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長輩們張羅了一桌菜,盼著過節(jié)敘敘情,小輩們不買賬,只顧手機上搶紅包,紅包搶到不過幾塊錢,卻惹得長輩們不高興;外出的孩子難得回趟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把街坊四鄰當成“鄉(xiāng)巴佬”,封閉在虛擬的世界裏,只剩一塊方寸之間的小螢幕。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