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tǒng)大選”已經矮化至“綠卡馬”及“抓耙子謝”的地步。這些議題不能説是全無意義,但畢竟一個是當年哈佛學者馬英九生涯規(guī)劃的斟酌,另一個則是當時初涉政壇的謝長廷左顧右盼的猶豫;這類人生插曲,容或有損馬謝的完整形象,但畢竟皆是二三十年前的陳年往事。如今,選民更在意的是:今天的馬英九如何,今天的謝長廷如何,以及他們要將臺灣帶往何處?換句話説,馬謝何者能夠贏得這最後一席,應看他們誰能帶領臺灣迎向這最後的機會?! ?/P>
馬英九及謝長廷正在競逐的這“總統(tǒng)大選”的最後一席,也是臺灣亦正掙扎面對內耗空轉近二十年後,再圖振衰起敝、起死回生的最後機會。
臺灣《聯合報》今日發(fā)表社論分析,臺灣的危機尚未完全顯現,但如果今後仍照著二十年來這般內耗空轉下去,臺灣將是絕無生理可言。約略言之,臺灣有二大危機:一、臺灣地區(qū)邊緣化;二、社會M型化。馬謝不須再“陷綠卡”馬與“抓耙子謝”的泥巴仗中,而應告訴島內的所有人民,他們將如何化解這二大危機?
社論説,先談談邊緣化的問題。就國際政治言,冷戰(zhàn)結束,臺灣地區(qū)快速地“邊緣化”;就經濟言,臺灣的經濟角色亦正加速邊緣化。臺灣地區(qū)在政治及經濟上似皆已走上邊緣化的不歸路,島內人民要知道的是:馬謝二人的對策如何?
再談社會M型化。臺灣的經濟成績單,如今主要是靠科學園區(qū)的一些尖端科技在充場面;臺當局以低稅負及特權優(yōu)惠來支撐這些産業(yè),肥了少數廠商,但對社會的財富分配並無顯著效益。這種只喂上層廠商,不養(yǎng)基層社會的出血經濟,外銷暢旺、內需不足,逐漸加重加深了臺灣社會M型化的危機。在M型社會中,上層強者可到國際爭食,但基層的相對弱者仍須就地覓食。於是,如何提升強者外出競爭的能力,如何改善弱者在地生養(yǎng)的機會,使M型社會的兩頭各有生機,避免M型社會變成偏榮偏枯,甚或兩頭落空,這才是馬謝二人應當面對的嚴峻挑戰(zhàn)。
因此,政客在“總統(tǒng)大選”中誇談什麼“公投入聯”,實屬可恥,亦殊可恨。他們只是想消費選民的臺灣悲情。亦因此,政客在“總統(tǒng)大選”亂扣“統(tǒng)派經濟”與“一中市場”的紅帽子,也是可恥可恨的卑劣伎倆。
如何解決臺灣的棘手問題,如何拯救臺灣才是政客們現在最應該考慮的事情,而不是嘴上提出的幾個不切實際的空頭話語,和無聊的人身攻擊。馬謝欲想博取民心,還是儘快端出實用的政策來吧!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