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天一夜的臺當局“行政院內閣”研討會圓滿落幕,劉兆玄在記者會上宣佈了多項鬆綁政策,其中一項令人特別感到關注的政策就是推動“文化創(chuàng)意産業(yè)發(fā)展”。文化是一個民族和社會的靈魂,也是興衰盛亡的重要關鍵。但這些卻是最常被政治人物忽略、輕視或者誤解的課題。
平心而論,臺灣過去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曾創(chuàng)造了舉世稱羨的奇跡;但並未因此形成“富而有禮”的社會。過去八年當中,民進黨執(zhí)政當局在文化創(chuàng)作方面的表現幾乎交了白卷,有人以“文化沙漠”來形容臺灣社會實不為過。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社評指出,其實,民進黨執(zhí)政時也曾提出推動文化創(chuàng)意産業(yè)的構想,但誠如學者批評那樣,結果是一事無成,始終在原地踏步。學者認為如果當局真有此意,就應著眼全球市場,更應嘗試與對岸合作,不要局限在島內的政治生態(tài)平衡。該報多次評論,民進黨執(zhí)政對臺灣造成的最大傷害,是讓臺灣處在封鎖的狀態(tài)。在民進黨狹獈的意識形態(tài)掛帥下:臺灣的教育政策不可能提供臺灣人民足夠的國際觀;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政策,也不可能培養(yǎng)臺灣人民正確的“中國觀”。既缺乏國際觀,又缺乏“中國觀”。臺灣不但在經濟上被邊緣化,臺灣人民也有可能因此淪為地球上的邊緣人。此外,民進黨為了拼選舉,展開一回又一回的政黨惡鬥。無論在“國會”或在媒體,充斥各地的都是醜惡的政治語言,提供給社會大眾的是錯誤的政治示範。
社評認為,二次政黨輪替後,人民對於執(zhí)政的國民黨當局存有很高,甚至有部分是屬於過度的期待。但誠如劉兆玄所説,短短上任幾個月臺灣人民就同時面臨油價飊漲、物價上漲、臺股下跌、腸病毒流行、颱風等五大痛害。而民進黨基於本身的利益,也不斷在人民的這些傷口上撒鹽;但國民黨當局要做的是提出完整的施政藍圖,從根本處解決民眾痛苦。同時不僅在解決吃飯問題,也在提供一個完整的施改藍圖,根本處解決民眾的痛苦。推動文化創(chuàng)意發(fā)展就是藍圖的一部分。
在“行政院”提出的藍圖中,鬆綁和重建是兩個重要的概念,其中有關兩岸文化交流的部分、包含了島內過去爭議己久的許多問題。社評指出,當局決定對外開放,因為意識到“自己玩永遠沒機會”。臺灣必須讓文化創(chuàng)意産業(yè)與國際趨勢結合,換言之,臺灣必須走出去。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