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余姓青年深夜在風景區(qū)遭人圍毆致死,兇嫌竟是年齡從15到18歲不等的幾名青少年。他們行兇的動機,只是因為酒後尋釁,被害人未予回應而欲離去,竟慘遭毒手。
“孩子怎麼了?”這是臺灣《聯(lián)合報》為該事件在島內(nèi)發(fā)起的徵文題目,希望為日益失控的臺灣青少年問題尋找解答。該報今天的社論亦對此指出,這麼一群青少年,誰也無法説他們是“生性兇殘”;甚至,一位父親接獲通知來到警局時,還三度稱許自己的孩子“真乖”!但夏日的夜晚,幾個人飲酒之後,就因為“看不順眼”連手打死在海濱觀海的人,然後若無其事地一哄而散;如此冷血的即興殺人,無仇無恨,不需要動機,豈不比生性殘暴更令人膽戰(zhàn)心寒?這種隨手殺人的犯罪,又要如何防範?
這次枉死的是一名曾在新竹科技園區(qū)任職、侍親至孝的青年;但換成任何人在那個時間出現(xiàn)在那群惡少眼前,也都可能遭到毒手。正因為這樣恐懼的同理心,才促使竹科網(wǎng)友發(fā)起“一人一信救新竹”運動,因為它喚起了人們對人身保障的共同不安。
社論指出,島內(nèi)青少年隨手殺人的恐怖事件,這已不是第一樁。上月臺北縣警方剛偵破兩個青少年性侵網(wǎng)友並殺人棄屍的案件,主嫌也才18歲,協(xié)助棄屍的少年僅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受害少女才14歲。就因為兇手太過年輕,超乎想像,警方偵辦了半年,方向一直錯誤,最後靠著檢舉線報才水落石出。那樁駭人的殺人事件,動機也不是口角、衝突或仇恨,而只是為了發(fā)泄個人恣意玩樂的慾望,隨手就殺了初見面的網(wǎng)友。
島內(nèi)民眾更記憶猶新的,是那位弒母的桃園逆子。汪姓男子因向母親索錢未遂,竟然用電線將她勒斃,隨即盜取其錢財和信用卡,若無其事地帶著女友南下四處遊玩。當人性墮落到這種地步,人倫親情都可以隨手斷絕,社會的義理要如何維持?
臺灣社會的犯罪形態(tài)正在改變,許多犯罪手法已超乎我們的想像,犯罪者的心理也不再是舊理論所能解釋。尤其青少年這個區(qū)塊更讓人感到棘手:在社會上,他們是少子化趨勢的寵兒;在家中,他們是歷經(jīng)嚴格管教的家長世代想要鬆綁補償?shù)膶ο螅辉趯W校,他們生在學生權益高張的年代;就潮流而言,他們浸淫的電腦虛設世界是父母輩不甚理解的經(jīng)驗。我們無法斷言青少年冷血殺人的癥結究竟為何,但家長和學校在他們社會化過程中的角色不斷退化,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以這次新竹殺人事件為例,5個嫌犯幾乎都是“中輟生”或“未就學”。簡單地説,他們都是被“漏接的孩子”,一方面被家庭忽略,一方面被學校放棄,因而掉落在社會的夾縫中。他們結群成黨,以錯誤的社會認知彼此影響,用封閉的同儕情緒交互感染。其中,父母失職的責任恐怕還遠大於學校。試想,只考7分就能上大學,初高中的孩子會找不到學校念嗎?再説,孩子深夜在街頭遊蕩不歸,父母難道不必過問?未成年孩子帶著一身酒氣或染血的拳頭回家,這些父母説了什麼嗎?
證嚴法師日前曾感慨,不少父母過度溺愛,造成孩子是非不分、無法無天;她也認為,有些大學生連基本的仁義道理都不懂,反映了臺灣高等教育的膚淺化。這些感受,許多民眾應該都心有慼慼焉。除此之外,臺灣社會長年藍綠對峙,“立委”每天都在爆粗口、放狠話,名嘴評論政經(jīng)時常語多挑撥,民代質(zhì)詢官員猶如罵街;這些社會氛圍猶如在呈現(xiàn)負面的示範,又如何讓下一代學習尊重與容忍?
社論最後感嘆:一個被父親稱許為“很乖”的青少年,和夥伴莫名所以地殺死了另一個被親友讚譽為“很乖”的青年;這一荒謬景象,充分反映了臺灣社會的價值錯亂。孩子隨興隨機殺人,顯示家庭、學校及社會規(guī)範都失靈了,我們該怎麼辦?
(本文不代表臺灣網(wǎng)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