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義親率的臺當局“老兵內閣”一登場,立刻展現(xiàn)出與前“內閣”迥然不同的氣象。儘管不免遭人譏為作秀、表演,“閣揆”甫上臺即用粗俚的字眼公開宣稱他的“初夜”獻給南部災民,而且與災民一起夜宿軍營時,還指定要跟災民一樣睡行軍床、吃大鍋飯。這些在“劉內閣”完全不可想像的做為,一一在電視機前展露無遺,也立刻讓臺灣民眾感受到,這個“行政院長”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真正跟人民站在一起,苦民所苦。
臺灣《經濟日報》15日社論指出,除了用穿著、行動跟民眾打成一片之外,吳敦義甫就任,立即提出了一個新觀念,就是目前學者與市井小民瑯瑯上口的所謂“庶民經濟”。不但經濟大師們紛紛引經據典或舉出親身體驗賣力解説,“經建會”更正經八百地要製作“庶民經濟指標”,以貫徹吳敦義關心民瘼、貼近百姓的意旨。
社論説,不容諱言,目前“行政院主計處”與“經建會”等機構例行發(fā)佈的許多重要經濟指標,常常淪為學術殿堂中的教授與股市號子裏的分析師的得力工具,一般大眾卻如入五里霧中,看不出其中奧妙,甚至覺得許多數字與日常生活體驗大相徑庭,而自覺受人欺哄。八八水災氣象局不斷報告某地降雨量逾1000毫米、2000毫米,當地居民卻完全無動於衷,終遭土石掩埋,即為最令人刻骨銘心的例子。不過出現(xiàn)這樣的偏差,是否表示既有經濟指標大有瑕疵,必須另起爐灶,編出一套貼近人民生活的庶民經濟指標,卻值得商榷。
社論認為:經濟指標偏離民眾感受,頭一個原因,是指針與統(tǒng)計數字的發(fā)佈有嚴重的時間落差。例如,臺灣去年自第三季出口即已陷入衰退、經濟一瀉而下,但直到11月中旬,“主計處”仍樂觀地預估全年成長率可保4%以上,甚至今年都有可能達到4%至5%。一季的落差,使當局統(tǒng)計與人民感受如南轅北轍,人民豈會認同這樣的指標?
第二個原因,就是臺當局的許多指標乃來自其專業(yè)機構的估測,如基於安撫人心乃至揣摩上意的考慮,刻意求其美化,則公佈的統(tǒng)計數字即完全失去反映現(xiàn)實、指點未來的功能,如何能貼近人民感受?
第三個原因是在産業(yè)榮枯乃至人民所得之間有極大的不平均;臺灣經濟近年來幾乎獨靠高科技産業(yè)一柱擎天,但身處此業(yè)者又為數極少且所得偏高,則所余無數行業(yè)的百姓豈會與他們感同身受?當少數生活優(yōu)渥者搶購豪宅、啖盡美食,那些連kiki餐廳何在、不知是否吃得起的小民,豈能在當局公佈的平均數字上自我感覺良好?
社論最後説,即使我們把這些原因都找出來、痛切改善經濟指標,只是當局高官不再能隨意粉飾太平罷了,問題並未解決。真要關心庶民百姓的福祉,只有一個辦法:徹底把經濟搞好!不僅不能偏榮偏枯,獨沽一、二産業(yè),而且用力將所得偏低、衣食難周的弱勢群體提升上來,到時候管你愛用什麼指標,庶民早就相忘于江湖了。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