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違章保齡球館惡火傷6命,救災過程中桃源縣鄭文燦市長上社交網(wǎng)站連續(xù)發(fā)文,被鄉(xiāng)民譏封為“打卡市長”!
《聯(lián)合報》發(fā)表的一篇評論説,去年“九合一”選舉後,政治人物與公機關“瘋社群”的情況,有走火入魔之勢。如何成熟地看待社群媒體現(xiàn)象?不妨先參考一下美國在這方面的最新發(fā)展。
首先,始終拒絕當跛鴨的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日前邀集兩黨國會領袖議事,專題討論網(wǎng)路科技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zhàn)。奧巴馬特別對近年來恐怖組織利用社交平臺,大量吸收西方年輕人加入“聖戰(zhàn)”的情況表達憂心。他敦促朝野能在這項國安重大威脅上攜手合作,由“科技”與“法律”兩個途徑切入,務必要在短期達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目標。
在此同時,CNN在有關巴黎《查理雜誌》恐攻事件的系列調(diào)查報導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根據(jù)警方的背景調(diào)查報告,這群恐攻者在日常生活中,對身旁的社會弱勢者並不會表達特別的關懷與仁慈,但卻會義無反顧地以“救世救人之名”投身自殺式恐攻!這是為什麼?
西方學者表示,這些參與恐攻的年輕人,大多有一段不短的生命歷程被卡在社會邊緣,與主流價值格格不入。激進團體則透過社群網(wǎng)路,讓他們獲得了認同感和歸屬感。激進團體還告訴他們,生命中的種種不幸,都來自於目前的社會不公,他們是受害者!他們的揭竿而起正是對這個不公社會最直接的報復。
這種聲音在社交平臺粉絲頁所串連的朋友圈中,因“共振”而得到催化和擴大,直到有一天被付諸行動。
評論説,我們樂見臺灣的社交世代,未若西方的激進和極端,但是,持平而論,社交平臺可能是好用的社運工具,但卻不見得是理性討論公共政策的友善空間;與其説它是民主與公義的聖地,社交平臺可能有更多時間扮演了民粹的溫床。
巴黎恐攻之後,臉書創(chuàng)辦人扎克伯格馬上公開發(fā)言力挺言論自由,但臺灣地區(qū)隨後卻發(fā)生了卸任官員的貼文,因不見容于部分鄉(xiāng)民,導致其賬號被停權的事故。諷剌的是,其他賬號上爆粗口開黃腔的貼文不但沒被停權,還可能有上千人按讚。要社交平臺為良善價值把關,恐怕並不實際。
政治人物與公共機關的社交經(jīng)驗,有人如魚得水、有人遍體鱗傷,其關鍵在於是否有研究過“社群傳播學”。治標之道,是揚棄百年來的官樣文章,採用社群世代的語言和形式溝通,這方面知易行難,即使連勝文“一直玩一直玩”的案例殷鑒不遠,最近“立委”補選的廣告,仍然有一堆團隊在重蹈覆轍。
治本之道,是政治人物與公共機關要找回當初爭取執(zhí)政時“體民所苦、除弊興利”的感動和使命感,並且向四週重新挑旺“感動和使命”的火。因為網(wǎng)軍或許可以組建,但更大的力量是來自於受理想與使命“感召”而聚攏過來的滾滾民意。
最後,品牌或政策傳播應以“官網(wǎng)為主、社群為輔”,切忌本末倒置。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