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統(tǒng)派團體提出,兩岸要合編一套歷史教科書,以求同存異。對此,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張迎來發(fā)表評論文章指出,歷史教科書關(guān)係著兩岸民眾的認同,但由於兩岸史觀的差異等原因造成當下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面臨著困難。因此,兩岸需要一起努力,走出當前的困境。
評論全文如下:
近日,臺灣“兩岸和平發(fā)展論壇”等統(tǒng)派團體舉辦“清理日據(jù)殖民意識、建立兩岸民族認同”座談會,有與會學者指出,兩岸要合編一套歷史教科書,以求同存異。歷史教科書承載著民眾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歷史記憶有助於增強民眾間的認同。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無疑會增進兩岸民眾的歷史記憶,促進民眾彼此的認同,臺灣統(tǒng)派學者的這一提法值得讚賞。實際上,兩岸要合編一套歷史教科書的想法很多年前就被提了出來,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合編歷史教科書卻陷入“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境地。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歷史教科書“史觀”的差異?!笆酚^”是指對歷史的根本看法,在這方面,大陸歷史教科書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則是以“三民主義”為標準,加之“臺獨”分子的惡意挑撥,造成“臺獨”史觀在歷史教科書中氾濫,兩岸“史觀”的差異日趨擴大。由於兩岸“史觀”不同,在具體的史實方面則表現(xiàn)出認知上的巨大差異。以中國古代史上的農(nóng)民起義為例,大陸教科書認為農(nóng)民起義推動了社會的向前發(fā)展,對農(nóng)民起義多給予正面、積極的評價;而臺灣的教科書基本將農(nóng)民起義視作暴亂,認為農(nóng)民起義造成了社會的動亂,對其多給予負面、消極的評價。兩岸史觀的差異是造成當下兩岸無法合編歷史教科書的根本原因。
兩岸的政治對立。自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兩岸就開始使用兩種版本歷史教科書。由於政治上的對立,歷史教科書中關(guān)於彼此的論述並沒有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以臺灣的歷史教科書為例,對於共産黨和大陸的描述充滿著諸如“共匪”、“匪區(qū)”等污衊性的詞語。經(jīng)過60多年的負面宣傳,兩岸對彼此的認知存在巨大的差異,這成為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巨大障礙。如果不解決政治對立,合編教科書勢必會非常困難。因此只有通過政治談判,解決兩岸的政治對立的現(xiàn)狀,兩岸才有可能合編歷史教科書。
民進黨的惡意抵制。自民進黨成立以來,就打著“臺獨”的旗號,極力塑造臺灣的主體意識,反映在歷史教科書上,表現(xiàn)為構(gòu)建臺灣自己的歷史,從歷史上隔絕臺灣與大陸的關(guān)係。2000年民進黨上臺後,陳水扁任用杜正勝為“教育部長”,杜以其“同心圓”史觀為標準,編寫新的歷史教科書。先講臺灣史、再講中國史、世界史,大陸與臺灣的關(guān)係被割裂開來。不僅如此,在涉及到兩岸歷史關(guān)係的問題上,民進黨都大肆反對。前段時間,歷史教科書中的“日據(jù)”與“日治”在臺灣引發(fā)爭議,民進黨趁此機會大肆鼓吹使用“日治”合理性,反中媚日的嘴臉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由於民進黨的惡意反對,在當前臺灣藍綠對峙的局面下,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無疑更加困難。
儘管當前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有很大困難,然而並非不能採取一些積極的措施,來促成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在筆者看來,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可以借鑒兩岸經(jīng)貿(mào)往來由淺入深的方法,逐步推進。就當前來看,兩岸歷史學界、教育學界可以組織研討會,對兩岸歷史教科書中不太敏感的一些史實進行探討,如古代史、世界史部分,進而達成共識。然後可以通過修改教科書,將這些共識滲透進去,這樣一方面可以為將來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打下基礎(chǔ),另一方面,可以構(gòu)建兩岸民眾的集體記憶,增進兩岸的認同。歷史教科書關(guān)係著兩岸民眾的認同,在兩岸合編歷史教科書的問題上,需要兩岸一起努力,走出當前的困境,促成兩岸共同教科書的編寫。(張迎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