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發(fā)佈會,發(fā)言人安峰山表示,對於民進黨“立委”提出要廢除孫中山遺像這一舉動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早在2002年陳水扁上任第三年,民進黨籍的陳定南提出法律沒有規(guī)定“國父”是誰的言論,引起藍綠大辯論,這大概是孫中山先生遭到臺灣當權者公開非難的首次記錄。
陳水扁的第二任期,民進黨當局官員接受採訪説出“國父是外國人”的驚人之語,到這個時候民進黨人士“去國父化”的言論屢見不鮮,他們説“國父”是獨裁政權專有稱呼,臺灣已民主了,不應該有“國父”。但當時一項調(diào)查顯示,臺灣社會超過九成人認同孫中山是“國父”,面對輿論的壓力,陳水扁不得不在孫中山遺像前表示,孫中山就是“國父”。行政院發(fā)言人也跟著表態(tài)説“文武百官都是在‘國父’遺像前宣誓就職的,誰説孫中山不是‘國父’就是背離事實”,不過,那次圍繞“國父”的爭論,民進黨看似輸了面子,卻贏了裏子,因為他們成功篡改了中學教科書,將歷史課本中的“國父”一詞大量刪除,讀這些課本長大的年青一代,今天對“國父”的認識恐怕已迥異於老一輩了。
當今民進黨勝選後,民進黨“立委”高志鵬又要提案廢除“國父遺像”,這給人以時空錯置之感,歷經(jīng)轟轟烈烈的政黨輪替之後,臺灣似乎要回到陳水扁的執(zhí)政時代。
現(xiàn)在民進黨重奪政權還沒上任,蔡英文“綠委”就迫不及待地朝“國父”開炮了。民進黨跟國父有什麼仇?又有什麼怨?很簡單臺獨分子連“中華民國”都不願承認,對“國父”當然是必欲去之而後快了。
孫中山先生是兩岸共同尊崇的民主革命先驅(qū),但在“臺獨”分子看來,“國父”記憶中蘊含的“中國記憶”和“統(tǒng)一意識”,是走向管理和事實“臺獨”的障礙,拿“國父”做文章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煽動藍綠仇恨,挑起族群對立,既博版面又拉選票,這就是民進黨的新看家本領,輕易不能丟卻。
民進黨贏了大選,又佔據(jù)了“立法院”六成席位,即將實現(xiàn)“完全執(zhí)政”,相信不少臺灣人都期望民進黨可以借此做點實事,為民眾謀點福利。但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擔心民進黨還沒有真正當家,就已經(jīng)準備重走政治鬥爭老路了。民進黨蔡英文在大選前説好的“藍綠和解”和説好的“拼經(jīng)濟”又如何兌現(xiàn)呢?值得民眾深思。(臺灣網(wǎng)網(wǎng)友:施夢揚)
(本文為網(wǎng)友來稿,不代表臺灣網(wǎng)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