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石之瑜
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蔡英文就任以來,于不同場合都經(jīng)常在口中表達“善意”。對此,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19日在香港中評社上發(fā)表文章指出,從寵大的孩子成長的人格養(yǎng)成來説,所謂的“善意”就是,“我受到委屈了”。受到委屈,他們不直接説,因為向來就是有人最後會照顧到自己的委屈。如果立場有衝突,他們也不直接説,等對方自己調(diào)整。期待他們自己具體表達委屈,或開口要求讓步,都有極大的心理障礙難以克服。她認為,蔡英文所謂的“善意”,最多就是間接告訴對方,我願意為你“委屈”一下,請你斟酌要怎麼為我調(diào)整一下。
石之瑜指出,自幼受寵的蔡英文,毋需爭奪便可受到照應,而照應過多,便對人生理所當然,慾望再多也不形於色,不汲汲營營,被動性強。進而,犯錯的後果不嚴重,不受大責,不但改過沒有外界逼迫,因此凡事都自然堅持,讓步更要靠自覺,於是從不懂得對強權(quán)屈服。必須要在這樣的人格養(yǎng)成背景中,才能體會蔡英文每次想要表達的善意,是什麼意義的善意。
還記得蔡英文在2011年拜會蘇貞昌的經(jīng)典會面嗎?面對蘇貞昌要她負起選戰(zhàn)責任並給自己任務,她無法提出具體有力的要求。她走進蘇貞昌的辦公室就已經(jīng)極不自在,蘇貞昌拒絕配合更讓她無法因應。這不是在她情感上能忍受的場合,反而是主動替她設想,從她的位置為她出主意的人如吳乃仁、邱義仁等,才是讓她感到安心的守護者。
石之瑜認為,她表達對勞工的善意,對北京的善意,對老兵的善意,對黨內(nèi)勢力的善意,雖然對象迥異,議題分疏,但從情感上講卻可以一以貫之,就是“你們讓我感到委屈了”。她説要不斷溝通,絕對不是讓步的意思,在她的情感字典裏沒有“讓步”兩個字,只有別人讓步。對她而言,最大的讓步就是她不會主動要你們讓步,你們應該自己懂得讓步,若是不讓,她就先委屈,慢慢溝通。
委屈心態(tài)反應的另一個重要傾向,就是在其人格構(gòu)成中,同情心比不上意志力,不論是對前輩大老的情感不能體會,對底層勞工的情感也不能體會,從小就沒有這種體會的需要。就算政治上應該表現(xiàn)出體會的模樣,回到自己的空間中就立即得發(fā)泄壓力,而且很容易在其他場合或時間稍久之後,真情流露地埋怨。結(jié)果,一下説“不對抗”,一下又説要“力抗”,外界誤以為是她立場的“發(fā)夾彎”(改變),而不了解她內(nèi)在的委屈與真情的交替。
石之瑜表示,蔡英文這種自己不讓步,也不會開口要求別人讓步,對別人的處境或立場沒興趣、不同情的性格,導致蔡英文表達“善意”的時候,聽者多不解其意,誤會她是要讓步。國民黨聽到她説“謙卑”,勞動者聽到她説“溝通”,北京聽到她説“不對抗”,就都産生錯誤期盼。蔡英文沒有打算讓步,她的善意是願意等你們自己讓步。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