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學院臺海研究中心主任白光煒(圖片來源:中評社)
據(jù)香港中評社11月23日報道,以“520民進黨執(zhí)政半年來的兩岸關係評判”為主題的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圓桌會議11月20日在京舉行。軍事科學院臺海研究中心主任白光煒在會議上發(fā)言時總結了半年來蔡英文的政策做法體現(xiàn)四個特點,分別是“路線戰(zhàn)略化”、“策略柔性化”、“民主工具化”、“力量年輕化”。
白光煒用三句話概括半年來的兩岸關係:兩岸制度化溝通機制處於停擺,兩岸關係的對抗性持續(xù)上升,破壞臺海和平穩(wěn)定的風險不斷積累。兩岸關係對抗性和風險的産生乃至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民進黨蔡當局政策上拒不承認體現(xiàn)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和其利用執(zhí)政資源不斷蠶食兩岸政治現(xiàn)狀的做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蔡當局的兩岸論述至今仍沒有過關、答卷仍未完成。
白光煒通過觀察蔡當局執(zhí)政半年來在兩岸關係上的政策做法,認為它既吸收了李登輝“臺獨”路線的核心內容,又吸取了陳水扁“激進臺獨”做法的失敗教訓,可以説是李、扁“臺獨”路線的升級版。所謂“升級版”,一方面,它在繼承李登輝提出的“臺灣民主化、‘中華民國’臺灣化、兩岸兩國化”主張的同時,利用現(xiàn)有執(zhí)政優(yōu)勢更隱性地向前推動;另一方面,避免重蹈陳水扁當年的覆轍,對扁的“四不一沒有”進行了翻版,提出了新的“四不一沒有”:“現(xiàn)狀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屈服、不會對抗”,沒有“九二共識”。
白光煒認為,蔡英文的政策做法有以下特點:
一是“路線戰(zhàn)略化”。蔡英文經過在李登輝、陳水扁執(zhí)政當局的多年政治歷練、兩度參加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目前全面掌控臺灣地區(qū)行政、立法資源,其推行政策主張的內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同時其外部環(huán)境也相對李、扁時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也受到了更多的制約。因此,蔡當局推進“臺獨”的路線更加謀求長遠、講求章法,戰(zhàn)略清晰、戰(zhàn)術詭詐,吸取扁時代“民間政治動員、政府強力推進、兩岸激進衝撞”模式的失敗教訓,塑理念成為總方向、國際化成為新路徑、“立法院”成為主戰(zhàn)場,前有民間運動鼓躁先行、後有頑固“臺獨”裹挾推動,通過“解構兩岸一中、重塑臺灣認同”。
二是“策略柔性化”。蔡當局不同於扁的地方是,其兩岸策略更加低調溫和,政策表述更加模棱兩可,具體作為更加柔軟隱蔽,國際路徑更加表裏共進,實現(xiàn)形式更加務實靈活,但所謂的“柔性”“模糊”“低調”“靈活”只是表面,實質上則是:柔軟中夾帶著死硬、模糊中透露著清晰、低調中暗含著高調。在政策推動上,蔡經常躲在幕後,發(fā)揮其他政治力量、政治人物、政治機構的作用,有風險可推卸責任,有機會則順水推舟。
三是“民主工具化”。把民主當幌子、把民意做擋箭牌。對島內民眾,將民主作為話語制高點,贏得民眾特別是年青人的支援;對島內政黨,借民主、民意搞所謂的轉型正義,手刃國民黨;對大陸,遇到大陸反對,就祭出民主、民意牌,把民主民意作為擋箭牌,甚至借助民粹力量對抗大陸;對美日,把民主當作選邊站隊的敲門磚,尋求外部勢力的支援與幫助。從這一點上,蔡當局的政策可謂內外有別,對國民黨毫不手軟,一點也不柔。
四是“力量年輕化”。注重培養(yǎng)年輕一代,“臺獨”接班人也從娃娃抓起,將“臺獨”訴求寄望于年輕一代,通過任用“臺獨”理念的教育、文化機構負責人,廢止課綱微調,大肆推動“去中國化”,切斷與大陸的歷史連結等等,搞文化、教育 “臺獨”。在一些議題推動過程中,讓“時代力量”等新興勢力衝在前、打掩護,比如在推動達賴訪臺、立法機構成立“西藏連線”等方面,與“時代力量”演雙簧、唱紅白臉。
白光煒強調,雖然民進黨重新上臺給兩岸關係帶來巨大挑戰(zhàn),但我們更應看到,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祖國大陸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兩岸關係“陸強臺弱”的基本格局持續(xù)強化,大陸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和意志也越來越強。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