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藝術回家——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李育銘
“藝術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關鍵是你用什麼心情和心態(tài)去看待它,這麼多年的生活經驗給我,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李育銘(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
一場別具一格的酒店藝術博覽會,讓臺灣設計師李育銘走進大眾的視線,也成為他從IT管理向畫廊藝術華麗轉身的代表作。“藝術的高度,不在於你去仰視它的角度,而只有當你平視它的時候,才能解讀到這件作品裏更精彩的風景”,這是李育銘經常説的一句話。在他的努力下,讓藝術 “接地氣”、與生活零距離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創(chuàng)新源於對“家”的執(zhí)著
從1997年攜全家從臺灣遷居大陸至今,無論是在北京還是上海,李育銘從沒和家人分開,他覺得家人的陪伴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力量。“家”在李育銘心中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他微笑説:“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相同,而我的定義很簡單,能有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和家人在一起,這就夠了,人的一生不就是這樣嗎!”
幸福的家庭不僅給了李育銘生活上的溫暖,也為他的藝術策劃帶來靈感。2012年首屆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李育銘借鑒臺灣經驗,創(chuàng)造性地把藝術品帶回了“家”——50家海內外專業(yè)參展畫廊展位都設在酒店15至17層共計70余間客房內,近1500件作品被精心佈置在酒店房內的墻壁、地板、床舖、書桌、茶幾、酒櫃、鏡子、玻璃窗、梳洗臺等各個地方。借由藝術品與客廳、臥室、浴室裏不同傢具和空間的搭配,營造出貼近真實生活環(huán)境的氛圍,讓參觀者在全新的“語境”中與藝術品近距離交流。李育銘説,“把這樣的藝術博覽會搬到酒店,最重要的是酒店的客房很像一個家,原來到美術館、畫廊去看一幅畫,室內動輒5、6米的挑高,而作品也常常高達2、3米;藝術作品高高在上,參觀者永遠要仰著頭看它,這對一件藝術品進入參觀者的內心世界是不利的,誰都不喜歡仰著頭看別人,更何況是看一件作品。”
“帶藝術回家”是李育銘全新的設計理念,藝術品不應再是高高在上、神壇一樣的東西,而要走進每個普通人的生活。他説,城市藝術博覽會,就是要通過建立“家”的平臺,讓藝術更具生活化,更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把作品放在酒店的客房,參觀者走進房間後會把藝術品和自己的家作個比對,或者説會對號入座,心裏很可能會萌發(fā)把這件作品直接帶回家的想法。讓藝術品走進市民生活,讓市民在輕鬆自然、富有家居感的環(huán)境裏與藝術品互動,是舉辦這場活動的最終目的。”
“跨界”源於內心的“熱愛”
言談舉止頗具藝術氣息的李育銘其實是一個純粹的“理工男”,人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從事著和藝術毫不相干的工作。他早年畢業(yè)于臺北科技大學,1997年攜全家來到北京從事IT管理,10多年的辛苦打拼為他贏得穩(wěn)定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然而2007年,一個與藝術結緣的機會出現在他面前,上海德加畫廊老闆希望能搭建更大的藝術平臺,把藝術推廣到更多的大眾群體中,因此需要找人負責策劃、推廣和行銷。德加畫廊老闆想起了30多年的好朋友同時也非常熱愛藝術的李育銘。收到邀請,已經人到中年的李育銘沒有猶豫,他毅然選擇了“跨界”,放棄IT管理投身畫廊藝術圈。對於這份令人欽佩的勇氣,李育銘説,一切源自記憶裏的那份熱愛,“因為人生進入下半場,都快50歲了,可能一般人都想不折騰了,但我想法不一樣,我覺得人生到了後面更應該要從事自己比較喜歡的工作。我就是這樣,我愛好藝術。”
“跨界”意味著從頭開始,投身一個陌生領域光靠熱愛是遠遠不夠的。“跨界”初期的李育銘面臨很多挑戰(zhàn),尤其是如何開拓藝術品市場令他一頭霧水;但李育銘很認真、細心地觀察著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段時間後,敏銳的他發(fā)現大陸藝術品市場與港臺有很大的不同且蘊含著大好機遇。他説,“臺、港藝術品一級市場比較成熟,已經有幾十年曆史,為拍賣市場上的藏家累積了相當的藝術底蘊;而在大陸,卻是‘一、二級市場倒掛’,大陸經濟快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的大量熱錢涌進拍賣市場,市場的確很火爆,但很多藏家對藝術品的認識還不夠,只知道買藝術品可以快速增值、累積財富,缺少對藝術的基本修養(yǎng)與愛好。”
李育銘觀察認為,上海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fā)展,對高尚藝術的追求與日俱增,需求很大;而臺灣藝術文創(chuàng)業(yè)者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如今有本事但缺市場,他分析得出一個結論:為上海廣大新興藏家舉辦藝術品博覽會的時間到了。有了主意,但李育銘卻沒急著動手,看膩了過去那些高高在上藝術展的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平臺;這個時候,“零經驗”反而成為了李育銘的優(yōu)勢,沒有舊觀念、舊思維束縛的他開始大膽嘗試,將自己的藝術理念付諸實踐。
果然,李育銘非凡的組織、判斷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舉辦首屆城市藝術博覽會過程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次史無前例的酒店型藝博會顛覆了許多人對藝術展覽及參觀方式的想法,在參展商、藝評家及民眾間成功搭建起一座全新的溝通橋梁,對外開放展覽的3天裏一共吸引了超過6000人次的參觀者,展出效果及成績遠超預期。
成功來自腳踏實地
李育銘的成功在外人看來,似乎運氣佔了很大成分,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沒有他對藝術腳踏實地的務實態(tài)度,要想取得這樣的成績無疑是天方夜譚。李育銘對自己的工作有思路、有堅持,“活動舉辦之前,我們都會吸收各類不同藝博會的經驗,從組織、策劃、宣傳到現場都會很認真去了解;當然還要考慮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問題,和上海的氛圍合不合拍,因此,我們每次都踏踏實實地去考察,然後根據自身特點做調整”。
李育銘説,他這種務實態(tài)度是源於對生活的理解,他説,藝術圈裏金錢至上、急功近利的觀念的確有相當的市場,但他從來不把賺錢當作唯一目的,“藝術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關鍵是你用什麼心情和心態(tài)去看待它,這麼多年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凡事不能急功近利。一個東西如果平平穩(wěn)穩(wěn),它可以走很遠;相反,走得越快越容易出現反覆。幾年前我在這個圈裏什麼都不是,但經過我的努力,大家都還蠻認可我的,這對我來講已經足夠了。所以能不能賺大錢,並不那麼重要”。
正是在這種務實理念的引導下,除了成功舉辦城市藝博會外,李育銘還把很多精力放在藝術的推廣和普及上,他和他的團隊策劃藝術的講座,聯合廣東、北京等地畫廊協(xié)會舉辦畫廊周活動,邀請臺灣畫廊組織共同參與兩岸藝術交流,等等。李育銘説,他正努力讓藝術走下神壇,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這是他的不懈追求。
回顧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李育銘告訴記者他的一段人生感悟:“中國的強盛,硬實力不用講,現在全世界都已經看得到了,可是軟實力要靠什麼呢?靠的是包括音樂、美術在內的文化各個層面的進步。如果藝術的氛圍浸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DNA裏,那麼我們就具備了走向世界和其他國家一拼高下的軟實力。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力量雖然有限,但都在做不懈的努力”。(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記者 丁衛(wèi)衛(wèi) 顧暉)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