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向為蘊藏民歌藝術的寶庫,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tǒng)民歌難以數(shù)計,遍及南北,各具特色。巢湖民歌作品多半由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深刻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山歌、漁歌、秧歌、茶歌和門歌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樸素自然,優(yōu)美感人。
巢湖是安徽著名的歌鄉(xiāng)之一,境內槐林的燈歌,沿湖一帶的漁歌,山區(qū)的山歌,銀屏的秧歌,各有風格,豐富 多彩,早在50年代就馳譽國內。近幾年,巢湖又不斷舉辦盛大的“南巢歌會”,數(shù)百名新老歌手紛紛登臺,掀起陣陣清新純樸的“巢湖風”。
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經(jīng)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
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巴L采柳”的創(chuàng)作形式,使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麼唱什麼,走到哪唱到哪,幹什麼活唱什麼歌,巢湖民歌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品種齊全,內容豐富。
建國以後,巢湖民歌有了長足發(fā)展。文藝工作者蒐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編入各種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編入《中國民間歌曲整合(安徽)》,20首被編入《安徽民歌100首》 ,30多首被編入中學課本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fā)行,並饋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存。
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nóng)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繼承、弘揚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徵,對研究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有著較高的學術價值。
“望風采柳”是巢湖民歌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形式,農(nóng)民們非常智慧和風趣,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唱什麼。比如,春夏季節(jié),在水田裏插秧時, 他們直起身子歇口氣,會面對田野歌唱:“十里也,長衝也,好風光呀依也,麥苗青呀,啊咦呀子吆,稻花黃啊,啊咦呀子吆,幸福生活萬年長啊。”
在勞動中,他們也會嘲諷那些遊手好閒之人,看到路上無所事事的閒人,他們會唱:“六月天,大忙天,哪有閒空站路邊,不是黃秧佔著手,拎著尾巴扔上天。”(《拎著尾巴扔上天》)把好逸惡勞的人比作偷吃的老鼠之類。
他們也會歌唱自己平凡而有趣的日常生活,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吵架不記仇,白天吃的一鍋飯,晚上同枕一個小枕頭?!?/p>
研究巢湖民歌史,可以探尋巢湖歷史變遷的蹤跡,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研究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徵,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的研究。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繼承、弘揚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責任編輯:馬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