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美媒探秘絲綢之路上六大看點:一張奢華火車票超兩萬元
參考消息網(wǎng)6月19日報道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網(wǎng)站6月6日刊登記者羅布·克羅森的文章,題為《絲綢之路的六個秘密:在中亞的烏茲別克和哈薩克旅行)。文章摘編如下:
連接中國與西方的古絲綢之路上的五個中亞國家擁有世界上最令人震驚的一些自然和人文風(fēng)光。
從哈薩克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到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巨大的寺廟和尖塔,再到天山山脈高聳入雲(yún)、白雪皚皚的山峰,這一地區(qū)的景點只是缺乏新穎的宣傳。
以下是這五個國家裏最棒的六個方面:
帖木兒墓(烏茲別克)
他用他殺掉的人的顱骨建了一座金字塔。
據(jù)稱,有1700萬人成為帖木兒妄自尊大的受害者。這位14世紀的統(tǒng)治者創(chuàng)建了一個龐大帝國,從現(xiàn)在的印度一直延伸到伊斯坦布爾,他試圖征服整個世界。
他在攻打中國的途中病逝。
帖木兒墓位於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擁有全球最大的一塊玉石。
最好不要離墓太近。
因為有傳言説,誰打開了他的棺墓,厄運就會降臨這個國家。
1941年,蘇聯(lián)考古學(xué)家打開了棺木,三天之後,德國納粹入侵蘇聯(lián)。
當(dāng)?shù)匦≠N士:在撒馬爾罕,遊客一定要嘗嘗當(dāng)?shù)鬲毦咛厣狞I包。它與烏茲別克其他任何地方的麵包都不一樣,巨大的偏平圓麵包上撒滿了芝麻。
希瓦未完工的巨大尖塔(烏茲別克)
像水塔一樣粗,裝飾著漂亮的綠松石色的飾帶,位於古老的貿(mào)易城市希瓦的這一最迷人的景點甚至沒有完工。
小尖塔的規(guī)模非常大,儘管被截去了頂端。
這座尖塔由穆罕默德·阿明·汗始建於1851年,原本是要建造一個非常高的尖塔,可一直看到通往布哈拉的路。
阿明·汗的死意味著尖塔的建造沒有完工,這座塔與那些防禦土墻、神學(xué)院、城垛一道,一直原樣屹立到今天,就像古老的阿明·汗政權(quán)幾乎被人遺忘的墓地。
黃昏時分,最能感受到這一極端守舊的城市那種令人傷感的氣氛,遊客幾乎可以感覺到在那矮矮的木門後面,他們或許瞥見了暴君阿明·汗的幽靈手持權(quán)杖走向後宮。
塔什幹的食品市場(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幹的圓頂集市看上去就像是導(dǎo)演斯坦利·庫布裏克的巨大的電影布景的一部分。
巨大的圓頂看上去就像是蘇聯(lián)太空時代荒誕想法的産物,內(nèi)部攤位按同軸圓擺放,商人們出售的是典型的烏茲別克肉食,包括馬肉腸,羊肺、羊肉、駱駝肉和大串的烤肉和羊尾油做的餡餅。
這裡十分喧鬧,對大多數(shù)外國遊客來説,東西都超級便宜。絲綢之路可能是古老的歷史,但是,要想看忙碌的現(xiàn)代商業(yè)活動,沒有比中亞更令人激動的地方了。
阿什哈巴德(土庫曼)
阿什哈巴德是世界上最不出名的首都之一,它有一種樣板城市的感覺。
林陰大道都很寬,根本看不到垃圾,鋼、玻璃結(jié)構(gòu)的壯觀的現(xiàn)代化大樓隨處可見。
但人都在哪兒呢?這座城市的人口還不到100萬,沒有人行道或者説明確定義的“市中心”意味著,探索阿什哈巴德存在方向障礙。
“終身總統(tǒng)”薩帕爾穆拉特·尼亞佐夫(于2006年去世)禁止張貼廣告使得人們很難從外觀上看出這個店究竟是個餐館還是個牙醫(yī)診所。
他逝世後十年,對尼亞佐夫的狂熱崇拜仍以312英尺高的中立柱的形式存在著。除了出現(xiàn)機械故障時以外,中立柱頂部12米高的尼亞佐夫總統(tǒng)金像永遠隨著太陽的方向旋轉(zhuǎn)。
奢華的火車
穿越絲綢之路無論是曾經(jīng)還是現(xiàn)在,依然是一個耐久的考驗。
但是,有一個辦法可以穿越這幾個中亞國家,卻不必消耗太多體力。
德國鐵路公司Lernidee經(jīng)營著中亞唯一的豪華火車線路。
從哈薩克前首都阿拉木圖開始,這列火車僅用兩個星期多一點的時間就能穿越絲綢之路的精華部分,其中包括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希瓦,終點是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
車廂裏掛著窗簾帷幔、鋪著地毯,還有長沙發(fā)椅和茶點,餐車裏總會讓你有小驚喜,用當(dāng)?shù)靥禺b做出的食物甚至能滿足國王或埃米爾的大多數(shù)要求。
不過,這種奢華價格不菲,一張臥鋪票2870歐元(約合2.1萬元人民幣——本網(wǎng)注)起。
阿拉木圖的馬肉宴(哈薩克)
一盤麵條上面擺放著幾塊厚厚的馬肉片,沒有蔬菜或沙拉,哈薩克古老的遊牧部落傳統(tǒng)在該國宏偉的前首都阿拉木圖可能不那麼明顯。
然而,在特別場合的晚餐中,僅一道菜便能體現(xiàn)出這種傳統(tǒng)——那就是馬肉。
這道被稱為“別什巴爾馬克”的菜,意譯為“五個手指”,顯然是因為它本應(yīng)用手抓著吃。這道菜用大大的公用盤盛著,一邊吃一邊喝著冰鎮(zhèn)Derbes啤酒,無比爽快。(編譯/許燕紅)
[責(zé)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