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xié)經濟界委員的討論會上,來自國有企業(yè)的高管們談到國企改革,都有這樣或那樣的顧慮。有的認為,建立混合所有制、引入民間資本以後,一旦企業(yè)出現虧損,怎麼交代?有的則認為,如果讓民資控股,有關部門檢查怎麼辦?會不會認為是給民企輸送利益?國企高管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不是不想改,而是有顧慮。
這也意味著,國企改革首先在經營層就面臨著強大的認識障礙和思想阻力。如果這方面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國企改革就很難向前推進。即便改了,也很難改出效果、改出水準。搞不好,就會變成夾生飯。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建立混合所有制的目標,指明瞭國企改革的方向。到底混合所有制如何建立,非國有資本如何參與到國企改革中來,並與國有資本形成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結構,還需要制定具體的改革方案。而這,恰恰是最難把握、最難處理好的方面。
應當説,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國企高管們的擔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與現實完全相符的。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也恰恰説明國企高管們對這個問題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和誤區(qū)。因為,他們只擔心國企改革過程中可能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能對個人産生的影響,而忽視了不改革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又會對個人産生怎樣的影響。
殊不知,在低效率的國有體制下,雖然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損失浪費嚴重、決策失誤等都可以從體制上找到推卸責任的理由,對個人來説,只要不貪污腐敗,就不需要承擔責任。但是,對國家和人民來説,卻是比貪污腐敗更為嚴重的問題。就像前些年鋼鐵、水泥等行業(yè)由於決策失誤而造成嚴重産能過剩一樣,其所産生的浪費和損失,何止是幾個貪污腐敗案件所能概括的。貪污腐敗需要追責,産能嚴重過剩,卻沒有幾個人受到責任追究。相反,很多人在産能擴張過程中得到了提拔重用。
這就是體制問題,也是國有企業(yè)管理機制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建立混合所有制結構,從表面看,確實可能會存在如何理解、如何把握的問題,對改革者來説,也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反過來説,如果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那還要改革幹什麼?改革還有什麼意義呢?
國企高管對改革有顧慮,説白了,他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市場化意識的企業(yè)家,而是半行政意味的企業(yè)家。正是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官”的成分還很濃,也才會首先擔心政治風險和個人風險。想一想,如果改革的一切程式都是公開透明的,是按照市場規(guī)則進行的,依法、合規(guī)、有序,怕外界説什麼?就算改革以後企業(yè)出現了虧損,只要不是人為的或經營失誤的,也沒有人會追究經營者的責任。而且,有沒有責任,也不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説了算,而是董事會説了算。
至於應當是民營控股還是國有控股,能不能實行員工持股,這也完全應由市場説了算,由市場來決定。該國有控股的就國有控股,該民營控股的就民營控股。而且,各所有制資本之間,也完全依靠股權為紐帶,由董事會、股東會等對企業(yè)的生産經營、投資等進行決策與管理,與個人的關係,就是能力和水準、眼光與思維,而不是其他方面。相反,如果國企高管都是通過市場公開選聘的,他們大多就不應該有這樣的顧慮。對他們來説,市場才是衡量他們水準與能力的尺規(guī),才能決定他們的去留。
綜上,國企高管們在企業(yè)改革問題上的顧慮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主觀因素。他們長時間擔任國企領導,對行政之手的適應能力已經很強了,即便上級的決定和決策是錯的,只要不出現個人貪污腐敗等方面的問題,也不會犯錯誤,久而久之,對市場之手的適應能力也就越來越弱,市場意識也就嚴重不足了。二是客觀因素。按照目前有關方面的監(jiān)管思路和管理思維,確實存在著對人不對事的現象,亦即只看誰做的、哪種單位做的,而不看這件事做得對不對、好不好,導致國企高管很難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很難按照改革的目標去做。
如何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改變國企高管對改革的認識,消除他們的顧慮,對國企改革的推進至關重要。當前亟須建立容錯機制,讓包括國企高管在內的改革者充分釋放改革動力,同時對借改革之名行個人之利的行為堅決打擊,決不手軟。
譚浩?。ńK 職員)
[責任編輯: 楊麗]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