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重慶涪陵榨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tǒng)工藝製作工作室內,李文林(中)和他的助手們按照傳統(tǒng)工藝對完成壓榨後的榨菜絲進行選揀。涪陵榨菜,與歐洲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齊名,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涪陵榨菜早在清代的文字中就有記載,2008年,國家將其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榨菜,從誕生之日起,天地和舞臺就在方寸碟中。經(jīng)過世代傳承,涪陵榨菜仍鮮香嫩脆,“碟中之舞”背後,有著可貴的“匠人之心”。 48歲的李文林是涪陵榨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之一,從18歲起他就在父輩的指導下正式入門學習這門手藝。從採摘青菜頭、選菜開始,十二道傳統(tǒng)工藝,每一道都有講究,一噸鮮菜歷經(jīng)穿串、晾菜、下架、腌制、修剪、淘洗、拌料、裝壇、封口等多道工序之後只能出産70多公斤成品榨菜;3個多月的製作過程中,每一天李文林都必須精心呵護。在李文林的眼中,“怕吃苦,腌不了榨菜”。隨著時代的進步、工業(yè)化生産時代的來臨,腌制榨菜的勞動遠沒有以前那麼辛苦了,涪陵榨菜工藝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傳承、提高,但李文林和他的師長們一直還在堅守著涪陵榨菜製作的傳統(tǒng)工藝。在他們心中,腌制榨菜象徵著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一份中國傳統(tǒng)匠人精神的傳承延續(xù)。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