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最近為了2014臺北市長提名鬧得沸沸颺颺,無黨籍臺大醫(yī)院醫(yī)師柯文哲可望入民進黨披綠袍出征,民進黨內為終於出現(xiàn)了一位較有戰(zhàn)力的候選人興高采烈。香港中評社23日社評指出,説白了,民進黨拼臺北市長選舉,關鍵在政黨整體支援度,兩岸政策是重要因素,人選的影響其實有限。
社評回顧1998、2002、2006、2010四次戰(zhàn)況激烈的臺北市長選舉,1998是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對上挑戰(zhàn)者馬英九,結果馬英九以得票率51.13%贏過陳水扁的45.91%。當時,陳水扁已擔任了4年臺北市長,任內民意支援度高達7至8成,施政滿意度如日中天,沒想到卻慘敗在馬英九手下。1998這次選舉是臺北市民“選黨不選人”、“藍色情結”最清楚的指標,震撼了全臺。
之後的三次選舉,2002馬英九以64.11%大勝民進黨的李應元35.89%;2006郝龍斌以53.81%擊潰謝長廷的40.89%;2010郝龍斌拚連任以55.64%打敗蘇貞昌的43.81%。
從民進黨這四次臺北市長選將來看,除了李應元之外,陳水扁、蘇貞昌、謝長廷都是“天王”。其中,尤其是郝龍斌二次選舉對上的謝長廷、蘇貞昌,都是民進黨戰(zhàn)將,口才便給,機智和造勢能力絕對超過郝龍斌,最後“綠天王”還是敗下陣來。
再從得票率來看,民進黨在1998、2002、2006、2010四次選票,得票率分別從35.89%到45.91%,反映出民進黨在臺北市的基本盤也大約是4成多。2002李應元對上實力超強的馬英九隻拿到3成5得票率,這個數字非常態(tài)。較有對比價值的是1998馬英九挑戰(zhàn)現(xiàn)任的陳水扁,以及2010年蘇貞昌出戰(zhàn)郝龍斌市長,陳水扁當時有政績做底,得票率才4成6,蘇貞昌首次披掛上陣選市長也有4成4,顯見有基本盤鍋蓋罩頂,人選影響沒那麼大。
前陣子,部分民進黨人認為柯文哲醫(yī)師不必入黨,以在野聯(lián)盟模式參選,較有勝算,柯本人原先也如此認為,炒了好久的新聞。但如果足夠了解臺北市長選舉,就會知道,這完全是“假議題”。理由很簡單,如果民進黨不提名,柯文哲以無黨籍身分代表在野聯(lián)盟參選,難道選民就會認為柯不是綠營代表?事實上,民進黨也不可能不提名??伦钺釠Q定入黨,只是讓民進黨中央不要那麼為難,對選舉最後結果影響不大。
至於,到底何以臺北市有那麼鮮明的“選黨不選人”,以及“藍色情結”?這與選民結構有最主要關係,臺北市是全臺首善之區(qū),全臺灣主要企業(yè)總部、行政機關都在臺北市,市民平均也較畗裕,尤其近年房價飆漲之後,臺北市民與中南部民眾財富差距更為明顯。因此,臺北市民對政黨各項政策的要求都遠高於其他縣市,害怕變動,且投票時較不會受到人情動員。民進黨過去這些年在兩岸政策上吃了很大的虧,就如同許多綠營人士所説的,“應讓民眾相信民進黨有解決兩岸問題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臺北市的“藍色情結”有慢慢擴散到新北市的現(xiàn)像,否則2010年人氣強強滾的蔡英文也不會敗在朱立倫手下。
民進黨更要當心,反兩岸交流、反商的政策,極度不利於民進黨在北臺灣都會區(qū)開拓選票。臺灣有2300萬人,新北市就有近400萬,臺北市約280萬,即將升格的桃園市200萬,藍軍相當穩(wěn)固的“北三都”加起來就近900萬人,快佔到全臺人口的一半,這也衝擊到選舉的情勢,即使南臺灣一片綠,也難撼動人口與財富密集的北部地區(qū)。
所以説,民進黨花那麼多人力、口舌去討論臺北市長人選的問題,實在是沒有必要。關鍵不在人選,陳水扁1998年以支援度7、8成的市長都連任不了了,柯文哲會比陳水扁更厲害嗎?值得綠營深思!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