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qū)的人才問題累積已有年月,最近臺灣當局研究部門發(fā)表“人才宣言”,試圖號召改善島內人才流失與人才延攬困難的問題。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fā)表社論指出,“人才宣言”的確道明瞭島內一些人才制度限制,目前更加期待當局能對此開出正確的“藥方”,從政策、制度和資源分配上進一步改進。
社論摘編如下:
針對島內日漸嚴重的人才流失與人才延攬困難等問題,臺灣“中央研究院”最近發(fā)表由18位島內知名人士連署的“人才宣言”,臺當局最高行政主管部門也在昨天通過相關法規(guī),放寬研究人員技術作價投資或兼職等規(guī)定,以支援産業(yè)界所需人才,並能留住人才。臺灣地區(qū)的人才問題蓋有年矣,過去討論雖多,但幾乎只局限在學術圈內,以致未能得到更多關注。“中研院”這次將此一問題的討論與因應對策以“宣言”形式發(fā)佈,訴求對象顯然是社會大眾,希望得到輿論支援。
宣言發(fā)佈後,馬英九很快就要求臺當局最高行政主管部門規(guī)劃政策,提出因應方案,最高行政主管部門昨天通過的“科技基本法修正草案”即屬其一。
人才是發(fā)展的根本,任何國家和地區(qū)都不能忽視與人才相關的問題。臺灣地區(qū)近年來的確流失了很多人才到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也在延攬人才上碰到了很大困難,這些都是事實?!叭瞬判浴奔捌湎嚓P的政策建議,的確指出了島內一些僵化的,不利於引進與留用人才的制度限制,但卻過度簡化了臺灣所面臨的問題。
例如人才宣言列出的4項問題癥結中,有兩項的重點是薪水,好像薪水才是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就是過度簡化,也難免引起批評。延攬人才不是光靠薪水就能解決。島內過去也有少數學者在事業(yè)高峰時回到臺灣地區(qū)工作,薪水顯然並非他們考慮的關鍵。
臺灣人才問題的關鍵有3方面:政策、制度和資源分配。臺灣過去沒有人口政策,以致未能建立適當的移民制度;教育政策則受到政治扭曲,導致高等教育浮濫、發(fā)展方向不明,技職教育又瀕臨瓦解。如今應正本清源,重新擬定人口與教育政策,並修改相關制度。
在高等教育制度方面,公立大學應擁有更多自主權,但也須自行承擔更多責任,所以應當走向法人化。“中研院”可比照大學的自主權,也該允許招收學生;但既然比照大學,就該回歸“凡間”,不再隸屬臺當局辦公室,同樣轉型成法人,與大學在相同基礎上競爭。在新制度下,“人才宣言”提出的問題,包括定位、薪資等,都可由大學自己規(guī)範。大學和“中研院”應已體會到,只想靠當局解決問題,就會被套上更多的“捆仙繩”。
臺當局也應重新檢討學術評量及資源分配的方式,避免少數單位,乃至少數人壟斷太多資源?,F行的學術評量往往注重近利,缺少前瞻性,以致資源流向相對“安全”與“流行”的領域,而這也是少數人控制的領域,並減少了其他人創(chuàng)新與探索的機會。年輕而有潛力的學者不會選擇被人壟斷、缺乏機會的地方。
“人才宣言”已指出病癥,但未能開出十分正確藥方;盼望臺當局認真看待人才問題,從政策、制度和資源分配上進一步改進。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