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惻隱之心’變成‘我看你可憐’,如果‘雖千萬人吾亦往矣’變成‘老子跟你拼了’,當這些都成了我們下一代的口説與手寫,您能想像會是怎樣的光景?”民間團體“搶救國文教育聯(lián)盟”近日在臺北召開記者會,要求臺當局加強國文教育。
臺灣曾經(jīng)有非常濃郁的國學氣氛,但在李登輝、陳水扁“去中國化”的教改政策影響下,臺灣年輕人正和中國文化漸行漸遠,這一趨勢在國民黨執(zhí)政後並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讓《四書》重新成為必修課”
“搶救國文教育聯(lián)盟”5月3日在臺“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呼籲臺當局教育部門恢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必修課程,並將課本的古文比例從45%恢復成原來的65%。
臺灣老一輩人往往有不俗的國學功底。前不久,馬英九在一場演講中引用古語,表示“數(shù)罟不入洿池”是源自孟子與齊宣王對話,當場引發(fā)臺下“一片譁然”,因為這句話其實出自孟子與梁惠王對話。臺下許多聽眾對《孟子》的章節(jié)都記得清楚,因為他們都受過比較完整的經(jīng)典教育。
民進黨執(zhí)政時期修改了中小學課綱,中文、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課程遭到了壓縮和篡改?!端臅酚杀匦拚n改為選修課,文言文比例減少。“臺獨”理念也滲透到了課本內容中,南京大屠殺從歷史課本上被抹去,“抗戰(zhàn)勝利”變成了“終戰(zhàn)”,“日據(jù)時期”變成了“日治”,國劇改成“中國京劇”、國畫改為“中國水墨畫”。
這樣的教育下,臺灣年輕人的國文水準每況愈下,國族認同也産生了偏差。有感於此,著名詩人余光中集合一幫學者文人發(fā)起“搶救國文教育聯(lián)盟”。這個團體從陳水扁時代就年年舉行活動,馬英九任臺北市長期間曾出席活動,並且表示“認同搶救國文的理念”,不過馬英九執(zhí)政後,當局除了多了些正面回應,並沒有對課綱作出實質性修改。
“臺灣沒有理由不加強中文”
“昨天我在圖書館研究多元化策略時,來了一位可觀性很高的女孩,她穿了一條垂墜感很強的裙子,使我頻頻增加回頭率……”這是臺灣報紙節(jié)錄的一篇學生作文。
島內記者採訪一所小學,同學們正在做成語接龍遊戲,一位同學認真地出了第一個成語“東施效顰”,孩子們很興奮,馬上有同學接上了“平平安安”,然後是“安平古堡”……“鐵面無私”,下一個是“斯斯感冒藥”!“藥”怎麼接,難不倒小朋友——“要死要活”!
有關“臺灣年輕人語文正在變壞”的消息不時見諸媒體,引發(fā)社會憂慮。“搶救國文教育聯(lián)盟”副召集人張曉風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大陸正在加強國文教育,“看看對岸的教育,我們應該警惕”。國民黨“立委”陳淑慧指出,現(xiàn)在學中文已經(jīng)是趨勢,她的小孩雖然在美國出生受教育,但是連美國托育班的校長都會講漢語。
余光中曾表示,全球只有4億人以英語為母語,但有13億人説中文,臺灣地區(qū)沒有理由不加強中文。臺大心理係教授黃光國強調,漢語語文教育不只是背幾篇課文,更是品格教育,好的文章會對學生産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搶救國文教育聯(lián)盟”的網(wǎng)頁上有一份聯(lián)署書,其中寫道:“由於有了統(tǒng)一的文字載具,五千年來,這幾經(jīng)歷史淘洗的文化結晶,涵藏著各個區(qū)域族群的祖先們所融鑄凝聚的智慧,我們概稱之為中華文化,正是為了消弭區(qū)域族群間的歷史糾葛,開擴子孫萬代的視野與襟懷。”聯(lián)盟成員表示,希望搶救中文教育的工作,不要落入意識形態(tài)對抗,而能從文化的傳承與生産力競爭著眼,讓一切爭議回歸到專業(yè)。(特約記者 閔喆)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