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媒體報道,臺灣的便利店突破1萬家,成為全世界便利店最密集的地區(qū),平均每2000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正影響和改變著臺灣人的生活方式,它的發(fā)展也是臺灣經濟和社會幾十年變遷的寫照。
賣點是便利不是便宜
便利店的概念興起于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小型超市的經營模式取代傳統(tǒng)的雜貨店,開放的貨架、明亮的店面、全年不關門、食品和日用品一應俱全……這樣的小店立即得到附近居民的熱捧,連鎖的便利店産業(yè)應運而生。
臺灣統(tǒng)一集團1979年從美國引進24小時經營的7—Eleven,便利店開始在臺北出現(xiàn)。目前,7—Eleven穩(wěn)居臺灣便利店龍頭地位,在1萬家便利店中佔有近5000家,並且是首家把店開到臺灣離島和大陸的企業(yè),也是臺灣首家上市的便利店企業(yè)。
目前臺灣排名前四的便利店為7—Eleven、全家、萊爾富、OK,四家均為24小時營業(yè)、全年無休的連鎖店。記者在臺灣駐點採訪期間,是附近一家便利店的常客,三餐日用全賴此店。一位臺灣朋友建議:“還是找個時間去一趟超市吧,便利店的東西貴一些?!庇浾邌枺骸盀槭颤N東西貴還這麼紅火呢?”臺灣的朋友説:“因為便利啊。”時間便利,24小時任何時間都可以去買東西;地點便利,學校、醫(yī)院、地鐵、寫字樓、就連阿里山上都有店,都市幾乎不出百米必遇便利店;商品便利,便當(盒飯)、咖啡、鮮切水果、電池、手機卡、油鹽醬醋一應俱全;服務便利,複印、郵寄、繳費、買火車票,都可以在便利店完成。
滿足工商社會快節(jié)奏
便利店在臺灣的發(fā)展並非一炮而紅,最早引入的7—Eleven曾經虧損,家庭主婦還是寧願東奔西走到各家固定的店舖採買食品和日用品。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適應期,特別是生活節(jié)奏快的上班族漸漸喜愛上便利店。省時省力的便利戰(zhàn)勝傳統(tǒng)雜貨店小小的價格優(yōu)勢,融入臺灣人的生活。
便利店在臺灣成功發(fā)展除了得利於生産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也因為各品牌的便利店在競爭中不斷根據人們的需求提供最便利的商品和服務。比如食物,過去便利店只提供速食麵、包子和茶雞蛋,現(xiàn)在則夏天有涼麵冬天有麻油雞飯,還有可配餐用的盒裝小菜和水果。至於飲品,則從各類瓶裝飲料發(fā)展到現(xiàn)磨咖啡,據統(tǒng)計,7—Eleven立等可取的現(xiàn)磨咖啡已經佔據了臺灣咖啡的八成市場。
從便當?shù)侥瓴?、從雜誌到內衣的商品極大地滿足了人的需要後,便利店又開拓服務項目,提供洗手間和開水,提供複印、傳真、印相、郵寄、繳費、買票、網購收貨服務等,幾乎涵蓋了一個人及一個家庭的全部需求。
兼顧遊客需求收人民幣
便利店在激烈的競爭中各自突出自己的特色,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阿里山上的便利店主打美景,設立戶外座位區(qū),讓消費者在此賞櫻、看雲、觀山景;引進自日本的全家便利店開發(fā)飯糰産品,鎖定固定消費人群;位於公路旁的便利店提供大片停車場,起到休息區(qū)的作用;自行車道上的便利店準備騎友們喜歡的食物用品,被稱為騎友補給站。
隨著大陸游客的增多,便利店首次把遊客納入自己的消費人群。臺北市內湖區(qū)一家免稅店對面的便利店,引入了人民幣付款機制,還可為大陸游客代辦郵寄。遊客買了東西,留下地址就可走人,便利店負責郵寄到消費者家中。
一些便利店根據大陸游客的需求備貨,鳳梨酥、太陽餅、金門高粱酒、面膜、白花油等,凡大陸游客喜歡的,可在便利店一網打盡,既把便利延伸到遊客群體,又增加了便利店的盈利點。
便利店一般不大,但卻把提供便利和精品服務做到了最大最強,成了一個紅火的産業(yè)。(記者 陳曉星)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