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教育部門最近又在課綱上“動手腳”,企圖大幅降低語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香港《大公報》今日發(fā)表評論文章指出,歷史不容篡改,就算臺當局“消滅”中國史、“消滅”《開羅宣言》,也無法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而根植于臺灣民眾心中的中華文化基因更不會因其政治操作而消失。不管當局使用何種手段“去中國化”,都無法切割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血脈情誼。任何企圖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圖謀都是徒勞的。
評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教育部門最近又在課綱上“動手腳”,企圖大幅降低語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島內(nèi)教育界痛批蔡當局以意識形態(tài)淩駕文化藝術(shù)價值,感嘆“國文浩劫”時刻來到。臺灣輿論憂慮,新課綱一旦實施,不僅將使臺灣學(xué)生的語文程度越來越差,也會使年輕世代對中華文化更加疏遠。其實,民進黨上臺後一直把學(xué)校作為灌輸“臺獨”思想的主要陣地,兩個月前不僅意欲減少歷史課綱裏中國史的內(nèi)容,社會科新課綱甚至不再提《開羅宣言》,以圖掩飾臺灣是中國領(lǐng)土的一部分。然而,歷史不容篡改,就算臺當局“消滅”中國史、“消滅”《開羅宣言》,也無法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而根植于臺灣民眾心中的中華文化基因更不會因其政治操作而消失。
早在二十年前的李登輝時代,“臺獨”勢力就已經(jīng)把“獨”掌伸向校園?!蔼毰伞钡乃惚P是,“法理臺獨”的希望隨著大陸實力與日俱增而變得越來越渺茫,但卻可以通過左右島內(nèi)民意而阻撓統(tǒng)一,歷史觀和價值觀尚未成形的青少年於是成為“臺獨”分子操弄的對象。從李登輝時代編寫的“去中國化”、“皇民化”的教科書《認識臺灣》,到陳水扁時代塑造“一中一臺”的“臺獨”史觀,再到蔡英文當局變本加厲地全面去除教科書中關(guān)於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等內(nèi)容,島內(nèi)課綱已成為民進黨和“獨派”向年輕一代灌輸“獨”藥的重要渠道。雖然2008年至2016年期間國民黨執(zhí)政,一度著手調(diào)整被民進黨扭曲的課綱,但去年蔡英文上臺後旋即廢除了國民黨修改的課綱,一切又重回原樣。臺灣教科書課綱始終籠罩在“去中國化”和“皇民化”的陰影之中。
高中語文課綱文言文部分一直是“獨派”人士的眼中釘,説文言文“充滿中華民族主義色彩”、“阻礙臺灣文學(xué)發(fā)展”云云。陳水扁時代就已降低高中語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高一由55%減為40%,高二由65%減為45%,高三由75%減為50%;語文科授課時數(shù),也由每週五節(jié)縮減為四節(jié)。如今蔡當局則計劃把文言文比例由現(xiàn)行的45%至55%進一步減為30%。最荒謬的是,文言文選文由20篇降至10篇,並進行為期一週的網(wǎng)路投票,竟有日本人寫的名不見經(jīng)傳的文言文入選,而韓愈、歐陽修的作品卻落選。課文篩選乃專業(yè)工作,豈能通過簡單的網(wǎng)上投票進行遴選?當局此舉形同兒戲,難怪島內(nèi)教育界一片罵聲。
學(xué)習文言文是研究中華文化和歷史的重要工具。民進黨當局降低課綱文言文比例,目的就是要減少青少年接觸中華文化的機會,淡化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然而,不管當局使用何種手段“去中國化”,都無法切割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血脈情誼。任何企圖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圖謀都是徒勞的。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