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管是誰在臺上,都要與大陸打交道,大陸因素已經成為臺灣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兩岸關係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持續(xù)推進,説明建立兩岸互信、加強彼此了解是推動海峽兩岸和諧發(fā)展的不二法門。
1月下旬,前臺南市長、民進黨“立委”許添財赴大陸參訪。這是繼去年民進黨大佬謝長廷之後,該黨又一位重量級的政治人物赴大陸交流。許添財原屬扁係,在兩岸立場上比謝長廷的“獨”派色彩更濃。許添財此行非常低調,聲稱此次只為參觀城市建設而來,無關政治。不過,以許添財在黨內的資歷和身份來看,這次赴大陸參訪能夠成行反映出民進黨內政治人物對兩岸關係的認知正在持續(xù)改變。
民進黨諸多高層政治人物紛紛赴大陸參訪説明一個事實:臺灣不管是誰在臺上,都要與大陸打交道,大陸因素已經成為臺灣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這一方面由於兩岸交流、交往與合作的擴大,兩岸民間已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緊密聯(lián)繫,兩岸關係的變動對臺灣的社會生活産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兩岸關係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持續(xù)推進,説明建立兩岸互信、加強彼此了解是推動海峽兩岸和諧發(fā)展的不二法門,民進黨以前竭力推動的強硬衝撞式“臺獨”路線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
隨著兩岸關係的持續(xù)發(fā)展,兩岸關係的根本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兩岸關係中的對抗性色彩越來越弱,而合作的因素則日益增加,如何在這種新形勢下與大陸打交道,是民進黨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既然要合作以尋求更大的發(fā)展,就需要增進了解,建立互信,否則的話合作根本就無從談起。民進黨一貫習于對抗性結構下的對抗性動員模式,以對抗國家統(tǒng)一的“臺獨”訴求作為政治動員工具,鼓吹兩岸的仇恨和敵意。這種對抗模式在90年代和21世紀初期兩岸沒有如此緊密聯(lián)繫和交流的情況下尚有生存的空間,但是在兩岸對抗性色彩趨弱的情況下難以為繼,兩岸的誤解和敵意日益減少,交流和了解不斷增加,客觀上成為推動民進黨調整對抗性思維的內生動力。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