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話中,把煮好後不過涼水的面直接吃,叫“鍋兒挑”。昨天,北京曲劇藝術中心與榮寧戲劇工作室聯(lián)手“煮出”的《鍋兒挑》,在天橋劇場端出“第二鍋”。這“鍋”經(jīng)過加工改進的版本,以更加精煉緊湊的戲劇語言講述了北京曲劇這個劇種誕生的過程?!跺亙禾簟烦尸F(xiàn)的是北京曲劇老藝人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生存狀態(tài),而現(xiàn)如今,北京曲劇又面臨什麼樣的境遇呢?
劇場內“同慶茶社”已經(jīng)開始熱熱鬧鬧地唱上了大鼓書、蓮花落,劇場外北京曲劇團副團長崔迪一直在協(xié)調接待、票務等事務,身為東北人的她2003年從中國戲曲學院本科畢業(yè)就進入了北京曲劇團,2006年就當上了演員隊的副隊長,幾年後開始負責演出經(jīng)營,“因為是演員轉行過來的,我更了解曲劇喜歡曲劇,更願意去宣傳和推廣這門藝術”,崔迪説。
《鍋兒挑》講述的是曲劇老藝人的生活,難得由北京曲劇團三代演員同臺表演,而在最近一兩年的舞臺上,觀眾見到最多的是北京曲劇青年隊的表演。崔迪告訴記者,青年隊的24名演員全部是2012年中國戲曲學院本科畢業(yè)生,他們已經(jīng)成為北京曲劇團的絕對主力,令人有些意外的是,24名演員沒有一個北京人,最有意思的是,他們在臺下説的是家鄉(xiāng)話,一上臺就變身為地道的北京人。
作為北京地方劇種,表演者卻不是北京人,是否擔心地域文化的流失?崔迪説一開始招演員時也有這樣的顧慮,但是從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和年輕演員的表現(xiàn)看,問題沒那麼嚴重,“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每週末都會組織活動,班主任會帶我們去轉北京的衚同、故宮、頤和園,去了解北京的地域文化,還給我們列了100本必看書目,很多都是曹禺、老捨得作品,每個假期都要寫讀書筆記,平時我也注意觀察身邊北京人的生活習俗”,一開始沒見過老北京布鞋、汗褟兒,兔兒爺,甚至練京片子嘴都轉不開的崔迪,現(xiàn)在一口標準的北京話。
崔迪説,北京曲劇對演員要求很高,説、唱、表演要完全融合在一起,尤其在唱上,會唱民歌的唱不了曲劇,會唱京劇的也唱不了曲劇,即便嗓子好也不一定能唱好曲劇,曲劇最獨特的是“味道”,其中的韻味頗有些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也許就是北京曲劇的高難度和人們對這個劇種的不了解,讓曲劇後備人才的培養(yǎng)上遇到了不少困難。
今年年初,北京曲劇團想招一批中專生作為定點培養(yǎng),明確提出要全部招收北京人,而且政策上對學習戲曲的孩子免學費,沒想到在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下,招生工作竟然困難重重,最大的困難就是北京孩子不願意學曲劇?!氨本┏菂^(qū)的孩子更願意學音樂、舞蹈、唱歌,不願意學戲曲,只能去郊區(qū)招生”,崔迪説,“我們先聯(lián)繫了各區(qū)縣的教委,讓老師們推薦一些有特長的孩子,但是沒有一個報名的,都認為我們是騙子,不收學費還親自來招生,哪有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一開始招生的經(jīng)歷讓崔迪哭笑不得。
那段時間,崔迪和招生團隊跑遍了北京各個區(qū)縣,把條件不錯的孩子召集到一起,經(jīng)過詳細的講解、放視頻,很多孩子知道北京曲劇是什麼了,也表示特別喜歡,但是第二天再來學校,還是沒人報名,基本都是家長不同意。最終計劃招25名中專生,至今還空缺七八名,而且其中的北京孩子極少。“其實北京曲劇學習的內容非常全面,包括形體、京劇身段、臺詞、表演、唱腔等,9月份就開學了,我們會好好培養(yǎng)這些孩子”,崔迪説。(記者羅穎)
[責任編輯:馬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