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僅剩下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未放鬆限購,儘管業(yè)內鬆綁限購的呼聲不絕於耳,但上述幾大城市都紛紛表態(tài)短期內不會調整政策。
“實際上,並非僅出於中央層面的壓力,而是一線城市的地方政府自己不願放開限購,他們有自身的顧慮?!鄙钲谑幸?guī)劃國土委一位內部人士透露。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鈺林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央和地方政府放開一線城市限購的意願都不強,政府擔心放開後,市場預期突然發(fā)生巨變,投資投機需求重新入市,房價再度大漲。
他進一步表示,目前北上廣深限購確實很難放開,但存在政策微調的可能性,比如按一定條件允許外地戶籍人士購買二套房,或縮短首套房繳納社?;蚶U稅的年限。
政府的重重顧慮
對於政府存在哪些顧慮,上述深圳市規(guī)劃國土委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一線城市的房源整體上仍是稀缺産品,長期來看供不應求,而保障房的供給又十分有限,短期仍無法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一旦放開限購,房價必然上漲,不利於社會穩(wěn)定。
該人士補充道,更為重要的是,政府需要考慮特大城市人口流入管理,而限購可以控制人口流入?!耙话阗I了房,就會定居下來,政府需要配套各種資源,比如教育、社保、交通等,增加了政府支出,短期內公共配套跟不上?!?/p>
儘管目前一線城市沒有購房入戶政策,但實際上附加在房子上的公共資源仍較多,比如教育資源,且有房也可為落戶加分,所以政府為了減少相關配套支出,之前有的二線城市即便救市,也不允許購房入戶。
而住建部副部長齊驥近期也公開表示,對於一些城市此前出臺的限購政策,這類干預遲早要離開房地産市場。但對一些特大城市而言,人們購置完房子就要在這裡生活,形成了實際居住人口的增量,對整個城市運轉包括供水、公共交通、大氣污染等都帶來挑戰(zhàn),這已經超出了房地産市場的範疇。
業(yè)內人士認為,限購是在房價快速上漲、投資投機性需求大量釋放的背景下出臺的。目前,房價已經處於比較平穩(wěn)的狀態(tài),而堅持限購可能造成奇貨可居的印象,反而令購房者對後市充滿信心。
在北京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看來,一線城市對房地産的依賴相對較輕,其他産業(yè)完善,可以部分彌補房地産調整對經濟的影響;今年一線城市土地銷售依然火爆,政府在房地産部分的收入減少有限,且一線城市不需要放鬆限購市場就可以回暖,央行“9·30”新政鬆綁限貸後,成交最活躍的恰恰是一線城市。
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今年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土地成交金額已高達4519億元,平均樓面單價為每平方米8341.9元,比2013年年度的平均樓面單價大漲53.4%。而住宅土地成交額高達3037.9億元,已超2013年全年2728.9億元的成交額。
存微調可能性
據媒體報道,近期智囊機構向監(jiān)管層提交了一份調整房地産調控政策的整體方案,未來包括對一線城市購房資格的進一步放寬、降低稅費等儲備政策將視市場情況出臺,使樓市維持一定熱度。
在王玨林看來,四個一線城市也有區(qū)別,北京、上海限購很難放鬆,廣州、深圳現(xiàn)在也不具備放開的條件,但政策存在微調的可能性。
“原來對外地戶籍人士只給一個購房指標,但他們工作三五年後,也需要改善住房,外地人也繳納社保,也納稅了,有理由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蓖醌k林説,這些微調操作起來也不難,同時對市場預期又不會産生太大影響,可行性較大。
實際上,業(yè)內人士認為很多改善型需求被限購政策擋在門外,因此一直在呼籲放鬆北京等城市高端住宅的限購。
“我們在今年4月份就提出了對高端住宅放鬆限購的建議,從目前來看,這一建議已經被多個地方採納,而結果證明,在目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下,放鬆高端住宅限購不會帶來房價的報復性上漲,反而對於促進當?shù)胤康禺b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是有好處的?!敝蟹繀f(xié)名譽會長朱中一告訴本報記者。
北京萬科副總經理肖勁也曾建議,北京高端住宅限購應放開,比如單價5萬元/平方米以上,或者總價800萬元以上的項目。
“我們判斷有可能會放開高端住宅的限購,但全部放開的可能性不大。”深圳一家央企開發(fā)商行銷負責人對記者説。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稱,可以對一線城市限購政策進行“結構性調整”,比如市區(qū)和郊區(qū)採取不同的限購政策,對於外來人口的購房資格認定調整,或者加大對大戶型購買的政策優(yōu)惠力度,但不能任由投資投機者炒房。既要鼓勵樓市健康發(fā)展,也要繼續(xù)抑制投機等情況出現(xiàn)。
“兩個月前,住建部官員來上??疾爝^,我們當時反映了市場庫存已有下降的跡象,成交有所回暖?!鄙虾R晃粯I(yè)內人士告訴記者,之後上海調整了普通商品房的認定標準,但並未放開限購。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