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H&M集團旗下品牌Monki宣佈退出日本市場。相較于如今閉店的蕭條,Monki 當初登陸日本的時候,可是相當高調。其品牌巨大的吉祥物出現在大阪心齋橋的時候,就産生了巨大的話題效應,日本媒體也紛紛對此事件進行報道。
關於這次的撤退,Monki 的母公司 H&M 説,“這是集團的商業(yè)計劃的一部分。Monki 到了這個地步,自然會選擇退出日本市場。不過,我們將在歐洲、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地開設更多的店舖。”
知情人士透露,Monki 在日本,沒有專門設立日本法人,而是由位於瑞典的總部進行直接管理。而日本市場與其他地區(qū)市場存在著極大的不同,這個市場相對比較封閉,而且更注重 local (本地化)。但是 Monki 忽略了這些,它直接生搬了北歐的那一套運營模式來到日本,由此導致在日本市場水土不服,知名度難以提高,陷入了長期低迷的狀態(tài)。
TOPSHOP 原新宿店
Monki 不是第一個歐美品牌來到日本就水土不服的例子。
2015 年 1 月,英國快時尚品牌 TOPSHOP 從日本市場撤退了。與 Monki 的情況類似的是,TOPSHOP 在日本開設的店舖數量也不多。從 2008 年初登陸日本,直至它徹底退出,在這七年間,也僅僅只有 5 家門店。
眾多公司中,唯有 ZARA是例外。2015 年,它的母公司 Inditex 在日本新開了 15 家門店。截止至 2015 年年底,ZARA 日本有 99 家門店,同公司的 Bershka 則有 21 家店,ZARA HOME 有 15 家店。同年,ZARA 日本導入了 RFID 商品管理系統(tǒng),以及開始了網上售賣,且配送免費。這些措施幫助 ZARA 優(yōu)化了公司內部資訊管理,擴大了電商銷售額。
y 軸為店舖數量 x 軸為(trend—basic)
從上圖可以看出,優(yōu)衣庫(ユニクロ)在日本一家獨大。而且,相較于流行的款式,優(yōu)衣庫、Gap 這種更加基本款的店舖在日本發(fā)展得更好。相比之下,在其他地區(qū)大熱的歐美快時尚品牌的存在感相對較低。而且這些品牌與優(yōu)衣庫比起來,並沒有什麼價格優(yōu)勢。而 ZARA 則介於時尚和基礎款之間,再加上它在品質上比 H&M 上乘,款式上又比優(yōu)衣庫要時尚的定位,使得它這幾年在日本市場發(fā)展迅速。
另外,對於日本來説,單品售出 5000 件以上,品牌全年售出 100 萬件以上,才能降低店舖的運營成本。然而, Monki、TOPSHOP 這一類品牌在日本的店舖數量很少,由大量生産、大量鋪貨所帶來的低成本,幾乎不能奏效。
第三點,優(yōu)衣庫和 MUJI 在本地市場過於強勢的存在,或多或少讓那些來自歐美的品牌有點望而卻步——他們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在日本這個市場獲得多少消費者,因此也不敢貿然花費大量的廣告費開闢市場。
對於那些有著成熟的消費習慣的日本人來説,相較于歐美快時尚品牌,日本本土的時尚品牌在設計上更符合日式審美,品質更上乘,即使它們的價格也會更高,不過性價比也更優(yōu)。
“廉價、更新快”,這並不足以成為日本人購買快時尚的理由。
順便一提, Monki 在中國內地市場的表現處於在穩(wěn)步上升的狀態(tài)。2012 年 Monki 進軍中國,在南京虹悅城開了第一家店,佔地 360 平方米。從 2013 年開始 Monki 擴張迅速,至今已有 39 家店。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