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在弄勇小學,學生們在教室課桌旁的床架上睡覺。當時,學校的宿舍樓正在建設中。記者 黃孝邦 攝
未來之夢
3月4日,週三,弄勇小學總算正常開課了,而鄉(xiāng)上的初中也漸漸步入正軌。
記者3日下午曾在弄頂屯遇到了15歲的女孩藍金花,她這學期在鄉(xiāng)里初中讀初二。當時她正在路邊放牛,靦腆地對記者説“明天就要回學校了”。
4日一大早,金花的哥嫂搭乘記者的便車去南寧,乘高鐵去深圳打工。沒想到,金花也跟在哥嫂後面,坐上了記者的車。
“她不讀書了,非要跟我們去打工,我説讓她去體驗體驗,跟老師説好了,不行的話回來還能繼續(xù)讀初中。”哥哥藍繼承説。這個尚未讀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女孩,就這樣“暫時”輟學了。
事實上,對唸書的興趣不大,是當?shù)夭簧俸⒆拥钠毡閱栴}。記者在弄勇小學辦公室隨手拿起一份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登分表,表上學生們的數(shù)學成績普遍非常差,滿分100分,考三四十分的大有人在,甚至有十幾分的,九十分以上的只有寥寥一兩人。
而初二,對山裏的中學生而言,更成了一道坎。沒有了初一的稚嫩,亦沒有初三的成熟,家庭經濟的吃力與打工大環(huán)境的干擾,讓不少初二學生離開了校園。出生於1988年的藍繼承和妻子都是初二輟學;村民阿友這個春節(jié)“結婚”了,新娘是出生於1999年、正讀初二的東妹,兩人正準備一起去廣州打工……
廣西的大石山區(qū)七分石頭三分田,土地貧瘠,曾被稱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加之當?shù)亍岸嘧映爆F(xiàn)象普遍,不少人家種的玉米産量不高,一年到頭每人平均收入只有數(shù)百元。人多地少,貧困如影隨形,外出打工就成為山區(qū)年輕人的“主流選擇”。不外出務工,甚至會被視為“懶惰”。
記者發(fā)現(xiàn),一些女童早早輟學進城打工,從村裏的“留守女童”正變?yōu)楣S的“玩具女工”。藍繼承的妻子蒙艷香,這個出生於1988年的女孩,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8歲的大女兒還是重度地貧(地中海貧血癥)患者。即便如此,她還是要捨棄患病的女兒和4歲、2歲的兒子,跟丈夫去往深圳電子廠打工,每年只能在春節(jié)時回家十幾天。雖然隱忍,但不難看出,離別幼小的孩子,她內心的傷感仍寫在臉上。而金花的未來,也可能就是嫂子命運的複製。“廠裏需要工人,只要去就能安排上崗?!彼{繼承説。
實際上,工廠對年齡的“不在意”,甚至假身份證的瞞天過海,都能讓這些本應坐在教室的山裏娃輕易地站上工廠流水線,流落城市,成為“殺馬特”,成為新一代“農民工”。
對於未來的夢想,每個山區(qū)孩子都有,但打工似乎是承載夢想的唯一橋梁。打工可以帶回來錢幫襯家裏,甚至可以與父母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家工廠或工地……這些都是他們嚮往的。
大山深處青年一代的夢想,仍停留在“靠打工改變命運”的層面。
逃離大山的自由與新鮮是短暫的,背負的生命重擔卻可能代代傳遞。文化知識的匱乏,決定了這些孩子難以實現(xiàn)人生大的飛躍,陷入“打工——老家建房——結婚——生子——下一代留守”的迴圈。
扶貧先扶智,教育需先行。一個人、一個村莊、一所小學的未來之夢,期待改變。(半月談記者 張鶯)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半月談